各会员企业:
根据协会2015年工作安排,拟在今年举办一次大型涉农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活动,为会员企业应用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新技术、新装备,搭建与科研单位对接交流的有效平台。为使活动切实有效,近期我们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涉农科研院校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从这些科研单位提供的500多项科研成果中精心挑选出70多项农业种养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险、贮藏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具体成果名录附后),并配备了各项科研成果的简介资料。
现将这些科研成果的简介印发给各会员企业,请有关会员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认真研读这些技术资料,如有引进应用意向,请与协会秘书处联系、报名,协会将在今年第三季度的适当时候,举办一次涉农科研成果的校企对接活动。
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秘书处
2015年7月2日
附:成果名录及简介
![]() |
/uploads/soft/150707/院校科研成果简介.doc |
一、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科研成果简介
1、养猪废水高效菌种生物强化处理及回用技术
2、复合微生物净水新技术
3、一种提取柑橘果肉有色体的新方法
4、茶醋饮料发酵及系列产品开发技术
5、茶乳酸饮料发酵及系列产品开发技术
6、荷叶茶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
7、利用夏秋鲜叶发酵生产保健金花菌茶技术
8、一种新型功能型黑茶--酸茶发酵技术与产品开发
9、从鸡蛋清中提取多种蛋白质的方法
10、牛肉嫩化技术与系列产品开发
11、黄鳝性逆转调控与全网箱苗种繁育技术
12、克氏原螯虾1年双季苗种繁育技术
13、翘嘴鲌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新技术
14、泥鳅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新技术
15、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16、黄鳝稻田规模化繁殖新技术
17、一种果蔬保鲜果腊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18、稻米深加工技术
19、谷物副产物高效利用及绿色储藏技术
20、杂粮食品加工技术
21、一种食品防腐剂及其使用方法
22、一种紫薯面条及其加工方法
23、传统风味手工豆丝工业化
24、具有牛肉质感的天然无防腐剂的健康型酸辣猪肉制品
25、紫薯果醋及甜玉米果醋和饮料
26、荷叶清凉减肥袋泡茶及荷叶铁观音茶
27、天然无防腐剂的杏鲍菇酱菜及卤菜
28、鹅(鸭)肉系列产品综合开发新工艺
29、新型腌腊肉制品风干鸡现代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
30、即食休闲泡菜的加工
二、武汉轻工业大学农产品加工及相关技术简介
1、主食方便营养化及工业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2、稻米深加工、增值转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3、营养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4、米糠,糙米营养食品的开发
5、碎米和杂粮为原料的制米工艺研究
6、米渣制备高纯度大米蛋白粉和回收淀粉新技术---基于大米生产淀粉糖工艺
7、米糠制油、半连续式物理精炼与混合脂肪酸分离工艺研究及应用
8、油菜籽高效低耗制油新工艺
9、玉米系列产品深加工开发研究与应用
10、玉米全粉复合米生产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
11、速冻小龙虾、鮰鱼片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12、白鲢鱼蛋白营养调味品加工技术与应用
13、清洁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与应用
14、莲藕全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15、葛根全粉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
16、酱腌菜新型纯种发酵生产技术
17、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及发酵过程除臭技术
18、一种处理鱼鳞、内脏、黑膜的鱼加工机械
19、淡水鱼蛋白营养调味品及其生产方法
20、一种鱼糜制品的加工方法
21、利用微生物发酵改善鱼糜灌肠产品风味的加工方法
22、一种淡水鱼全利用洁净生产工艺
23、一种用鱼皮或鱼骨生产胶原蛋白低聚肽的方法
24、淡水鱼源胶原蛋白海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5、一种鱼鳔胶的加工方法
26、一种鱼鳞脱脂脱灰制备胶原或明胶或胶原蛋白的方法
27、油菜籽破碎、低温预榨、浸出制油方法
28、一种油料的低温制油及油料蛋白制取方法
29、油菜籽脱皮冷榨制纯天然油的方法
30、油菜籽脱皮、冷榨、挤压膨化、浸出制油方法
31、米糠油精炼及副产品生产方法
32、低温制备茶籽油的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活化稻壳灰和制备
33、一种精制富含谷维素米糠油的工艺
34、低温禽肉制品的保鲜方法
35、一种活性稻米的加工方法
36、莲藕饮料的制备方法
三、湖北省农科院加工所成果简介
1、 莲子膨化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2、 一种莲籽制品加工方法
3、 一种豇豆保鲜液及用其对豇豆保鲜的方法
4、 青鲜莲子贮藏特性与保鲜技术
5、 复合酶解法加工香菇风味即食食品的方法
6、 一种即食干莲子的制作方法
7、 一种藕带保鲜剂及用其保鲜藕带的方法
8、 清水藕带罐头的制备方法
9、 香菇柄改性加工风味即食食品的方法
10、一种即食风味鱼制备工艺与杀菌方法
11、一种有效脱除鲢鱼鱼糜腥味的方法
一、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科研成果简介
1、养猪废水高效菌种生物强化处理及回用技术
成果简介:本项目针对猪场废水高化学需氧量(COD)、高氨氮、低碳氮比、处理成本高的特点,采用污水处理后资源化回用的思路,对猪场废水进行多级微生物强化处理,并全部冲栏回用,并在回用环节解决猪场臭气等环境问题,从而开发出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的猪场废水处理新工艺。本项目开发的新工艺集成了组合工艺污水处理技术、多级微生物强化技术、污水资源化回用技术、大系统循环脱氮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四级组合处理系统中(ABR-AMBR-SBR-RWR),将不同种类净水微生物(水解酸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净水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及EM菌)投放到污水处理的不同反应池中,优化活性污泥菌群结构,强化污水处理效果,并将最终出水全部用于猪舍冲栏回用,回用过程中同步实现水体脱氮。
应用前景:本项目开发出的畜禽养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具有处理效率高、成本低廉、投资小、能耗低、运行维护费用低等优点,也能将废水处理后作为回用水冲栏,节约了水资源,实现污染零排放。目前国内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废水处理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本工艺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2、复合微生物净水新技术
成果简介:采用先进、高效的分离、筛选技术从自然界不同环境中分离出具有高效降解、转化水体污染物的微生物,并优化其培养条件,开发出各具特点的高密度发酵工艺,获得多种可工业化生产的净水微生物制剂。根据污染水体的特点,有机复配各类净水微生物制剂,采用直接投放、原位修复的方式,对各类污染水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CN1508243)
应用前景: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黑臭河流脱黑除臭、沼液无害化处理以及生活污水及工业有机废水的处理。
3、一种提取柑橘果肉有色体的新方法
成果简介:本成果以Nycodenz为梯度液,采用两到三次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建立了有色体的高效分离纯化体系,对于研究有色体发育及色泽形成与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与以蔗糖和Percoll为分离液的传统的有色体提取方法相比,本方法的分离效果更好,尤其适合含水量高、杂质多的植物材料中有色体的分离。利用此方法从有色体相对富集度较低的柑橘果肉中成功地富集到有色体,通过western blot与液相串联质谱检测表明分离获得的有色体的纯度高达80%以上。本方法操作简单,不仅适用于柑橘果肉有色体的提纯,未来经过适当调整还有望应用于其他植物有色体的分离纯化。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201010260376.8)
应用前景:本成果建立了柑橘果肉有色体的高效分离提纯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领域,为有色体结构、有色体分化、质体核信号传递、质体小球发育以及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同时,该方法有色体分离效果好,操作流程简单,对于有色体相对数量较少的物种同样适合,具有开发成质体提纯试剂盒的应用潜力。
4茶醋饮料发酵及系列产品开发技术
成果简介:该成果是直接利用茶树鲜叶(夏秋茶树鲜叶,无嫩度要求),经处理后榨汁,取茶汁液接种我们自有的特定微生物进行发酵。发酵好的茶醋经调配,可以开发出系列风味的茶醋饮料产品。我们已拥有了成熟的茶醋饮料发酵工艺技术和系列风味产品调配技术,
技术水平:1项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发明专利号:ZL201210162462.4),1个省级科技成果(鄂科鉴字[2014]第04180111号)
应用前景:茶醋为一种富含醋酸等多种有机酸、纯天然全发酵型的功能风味饮料,纯茶醋色泽浅绿黄、清澈透明,醋香浓郁,入口酸味强,回味好,茶味明显。涉及茶醋的研究文献十分少,市面上未见有相关的茶醋产品,本技术的茶醋是直接利用茶树鲜叶汁液,通过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而成,产品特色显著,生产成本低廉。目前市面销售的醋饮料产品,售价在5-50元/瓶(约200ml-300ml),4吨夏秋茶鲜叶,可发酵制备约24万升茶醋饮料,茶醋饮料价格按3元/250ml计,4吨夏秋干茶可销售产值达300万元。全国的夏秋茶如全部做成茶醋饮料,预计可创造产值约528万亿元,茶醋饮料的开发前景非常巨大。
5茶乳酸饮料发酵及系列产品开发技术
成果简介:本成果是直接利用夏秋茶树鲜叶(无嫩度要求),经处理后榨汁,取茶汁液接种我们选育的高产酸乳酸菌进行发酵。发酵好的饮料经调配,可以开发出系列风味的红茶型乳酸菌茶饮料产品。我们已拥有了红茶型、绿茶型两种乳酸菌茶饮料发酵工艺技术和系列产品调配技术。
技术水平:省级科技成果1项(鄂科鉴字[2014]第04180109号),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ZL201010140064.3、ZL201210162752.9)
应用前景:茶乳酸饮料为一种富含乳酸等多种有机酸、纯天然全发酵型的功能风味饮料,纯茶乳酸饮料色泽红艳、清澈透明,酸味浓郁宜人,入口酸味强,回味好,茶味明显。(1)与已有茶乳酸饮料生产技术的区别。涉及茶乳酸饮料的研究文献十分少,市面上未见有相关的茶乳酸饮料产品。本技术的茶乳酸饮料是直接利用茶树鲜叶汁液,通过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而成,产品特色显著,生产成本低廉。(2)功能型风味饮料前景广阔。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重视与追求,大家更加喜爱纯天然的功能饮料。乳酸对健康非常有益,传统生产的酸奶等许多富含乳酸和乳酸菌的产品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茶本身就是功能型健康饮料,用茶开发生产茶乳酸饮料,无疑更具有特色。(3)茶树鲜叶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中国是产茶大国,茶园栽植面积全球第一。然而占全年茶园产量达60%的夏秋茶,几乎很少被加工利用,造成大量茶资源的浪费,利用夏秋茶开发茶酒,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本项目以夏秋鲜叶为原料,每亩平均夏秋鲜叶产量按200斤算,全国2012年茶园面积约为3170万亩,则夏秋鲜叶产量可达317万吨,按
6荷叶茶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
成果简介:该成果对荷叶进行初加工、再加工、深加工三级研究开发,获得了绿茶型、黑茶型两大类荷叶茶加工技术以及加工设备配套关键技术,调配出减肥型、消暑型、老年型三种荷叶调配茶,并获得原味型和甜味型两种荷叶茶饮料生产工艺技术。
技术水平:省级科技成果1项(鄂科鉴字[2011]第03209号)
应用前景:荷叶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食用和药用历史,并被我国卫生部列为药食两用原料。荷叶具有显著的减肥功效,也是夏季解暑的天然饮品,具有多种显著保健功效,而目前我国荷叶资源仅少量得到利用,造成绝大多数荷叶资源被白白浪费。我国荷叶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7利用夏秋鲜叶发酵生产保健金花菌茶技术
成果简介:本成果是以夏秋茶树鲜叶为原料,接种我们自主选育的优良金花菌菌株发酵而成,从鲜叶到产品的发酵生产周期仅需3-5天,产品金花密布、菌香浓郁、生产成本低廉,具有降脂减肥等功能。我们已拥有专用的优势金花菌株、金花菌茶发酵工艺技术和系列金花菌茶产品调配技术。
技术水平: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号: ZL201210162455.4),省级科技成果1项(鄂科鉴字[2014]第04180110号)
应用前景:(1)迫切需要开发特色茶产品,功能型风味茶产品前景广阔。我国茶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迫切需要开发特色产品。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特别地重视和追求,如减肥、降脂、降压等,因此纯天然的特色功能型风味茶产品市场前景广阔,而金花菌茶具有显著的降脂减肥等功效。(2)夏秋茶树鲜叶资源量巨大,价格低廉。中国茶园栽植面积全球第一,但占全年茶园产量达60%的夏秋鲜叶绝大部分没利用,造成大量茶资源的浪费。直接利用夏秋鲜叶发酵金花菌茶,原料丰富,价格低廉。(3)人工接种快速发酵,可实现清洁化生产。本项目将使用从茯砖茶中选育出来的金花菌优势菌株,该菌株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等优点。接种选育的金花菌发酵茶叶,仅需3-5天就可达到金花生长茂盛,实现从鲜叶到成茶仅需3-5天。而传统茯砖茶仅发花就需12-15天以上,加上发原料的加工和发花茶干燥的时间,总的生产周期在60天以上。人工接种可实现纯种发酵和清洁化发酵生产,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传统茯砖茶相比,金花菌茶的菌香更加浓郁、口感更加绵滑,品质明显优于传统茯砖茶。
8一种新型功能型黑茶--酸茶发酵技术与产品开发
成果简介:该成果是以夏秋鲜叶为原料,利用特殊工艺技术发酵生产出新型功能性黑茶产品——酸茶。酸茶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生物有机酸,尤其富含一种具有抗癌活性成分GA,养生功能显著,风味独特,是养生饮用的佳品。制备的酸茶可以散茶形式直接销售,还可以研制成各种形状的产品,并且可以制备成不同风味直接食用。
技术水平: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级科技成果1项(鄂科鉴字[2011]第03208号)
应用前景:酸茶在中国、日本、泰国、缅甸等国均有生产,但除缅甸、日本有产品销售外,其他国家基本是自产自销。我国少数民族具有制备和食用酸茶的悠久历史,但至今无产品销售。同时我国大量夏秋茶树鲜叶未得到开利用,利用其开发生产酸茶,原料将丰富、价格低廉,开发前景广阔,尤其是当前环境条件恶化,我国癌症爆发率持续上升,人们对养生需求巨大。酸茶作为一种新型养生产品,富含抗癌成分,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无疑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9从鸡蛋清中提取多种蛋白质的方法
成果简介:成果建立了一种鸡蛋清蛋白质的联合提取方法。鸡蛋清经聚乙二醇分级沉淀进行预分离,沉淀物经Q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处理进行分离可获得卵粘蛋白、溶菌酶、卵白蛋白、卵转铁蛋白和卵黄素蛋白。纯化结果显示卵粘蛋白纯度为82.40%,溶菌酶纯度可达到92.60%,卵转铁蛋白纯度可达到94.55%,卵白蛋白的纯度可达到97.04%,卵黄素蛋白的纯度为96.05%。经计算,采用本方法可从270 mL原料鸡蛋清中获得约936.4mg卵粘蛋白、963.9mg溶菌酶、3304.8mg卵转铁蛋白、14871.6mg卵白蛋白和137.719mg卵黄素蛋白,得率分别为63.59%、31.18%、77.07%、88.87%和55.92%。经测定,纯化得到的溶菌酶活力达到18500U/mg,卵转铁蛋白和卵黄素蛋白均保持了生物活性。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ZL2012100833622)
应用前景:与现有的蛋清蛋白质联合提取方法相比,本方法首次在联合提取过程中纯化出卵黄素蛋白,且在获得高纯度产品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得率。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实验周期短,所采用的Q Sepharose FF层析填料支持工业化生产,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工艺参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因此,本方法具有应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潜力。
10牛肉嫩化技术与系列产品开发
成果简介:在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牛肉的肌纤维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首创了以外源性Ca2为激活剂嫩化处理技术,并在国内首次创建了衡量牛肉嫩度的“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粗钙激化因子活性指数”和“溶解性胶原蛋白含量”新指标体系,确立了相应的方法;以创建的技术为依托,建立了牛肉嫩化技术与方法,首次开发出了嫩化性牛肉火锅系列产品和嫩化性牛肉干,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开发出了牛肉低温熟食制品、新型牛肉脯、特制牛肉丸、牛肉香肠、牛肉火腿肠等,成功地解决了肉色、风味、保鲜以及工业化生产等技术难题。在嫩化技术、嫩度衡量指标体系以及产品开发等许多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成果经国内肉类专家鉴定处于国类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技术水平:该成果经国内肉类专家鉴定处于国类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由于我国没有专用的肉牛品种,牛肉肌纤维粗,肉质韧度大,嫩度差,经过在湖南湘西黄牛肉应用,明显改善肉质,提高口感嫩度,并开发出脆嫩型系列牛肉深加工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该技术同时可以应用于鸭肉、鹅肉等肌肉纤维粗、韧度大的畜禽肉质改善,开发相应产品。
11黄鳝性逆转调控与全网箱苗种繁育技术
成果简介:采用营养、生理和生态调控技术,选择一定规格黄鳝、密度1kg/m2网箱培养雌性亲鳝,雌性培育率达到86%;选择一定规格黄鳝、密度1.2kg/ m2网箱培养雄性亲鳝,雄性培育率达到78%;网箱平均育苗400尾/ m2,苗种规格20g,每平方米网箱产值480元,利润240元,每亩网箱9.6万元,利润4.8万元。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
应用前景:成果已经过小试和中试,效果十分理想,具有广泛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12克氏原螯虾1年双季苗种繁育技术
成果简介:采用内分泌调控技术,促使克氏原螯虾在1年内的繁殖季节里产卵2次,同时进行双季苗种培育,池塘苗种年可获40万尾。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
应用前景:适宜于池塘、稻田、水泥池等水体中克氏原螯虾苗种培育,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13翘嘴鲌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新技术
成果简介:(1)研究了翘嘴鲌繁殖力和繁殖习性,分析得到了翘嘴鲌成熟年龄和产卵群体及其性腺发育的周年变化规律;(2)对翘嘴鲌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出了翘嘴鲌催产方法和孵化方法等关键技术措施,经生产示范和推广应用,鱼苗催产率达100%,受精率稳定在82%以上,孵化率稳定在91%以上;(3)系统进行了翘嘴鲌夏花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提出了夏花苗种下塘前苗池的准备、鱼苗放养时间和密度、苗池的日常管理,以及不同的培育方式等技术措施,探索出一套独有的鱼苗培育技术和方法,经生产应用,鱼苗的成活率达到70%以上。
应用前景:目前,翘嘴鲌在水产品市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价格在30元/kg以上。应用本技术进行规模化翘嘴鲌鱼苗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将大大促进翘嘴鲌养殖业的发展,并对水产养殖产业结构调整、渔民增收以及满足市场需求有促进作用。本技术在1个中型繁殖场应用,每年可以繁殖翘嘴鲌鱼苗2-3亿尾,可培育1-1.5亿尾大规格鱼种,生产1亿kg左右的食用翘嘴鲌,可实现食用鱼产值达30亿元人民币。
14泥鳅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新技术
成果简介:近年来,泥鳅及大鳞副泥鳅在中国市场上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养殖期望很高,市场价格稳步上升,养殖效益十分可观。但是,由于其早期阶段成活率偏低,导致泥鳅养殖产业受到极大的限制。本团队立足实践,开发了泥鳅及大鳞副泥鳅催产、孵化一体化设备,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泥鳅及大鳞副泥鳅的人工繁殖问题。根据泥鳅以及大鳞副泥鳅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理、生态习性,设计了专用的泥鳅及大鳞副泥鳅人工育苗池,极大提高了泥鳅及大鳞副泥鳅早期培育阶段的成活率,早期成活率可达50%以上,一定程度上阶段了泥鳅及大鳞副泥鳅苗种稀缺的问题。此外,本团队还研发了泥鳅及大鳞副泥鳅的微流水高密度养殖技术,养殖产量可达
15黄颡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成果简介:黄颡鱼因为肉质鲜美一直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市场销售价格一直稳中有升,是国内淡水鱼市场中价格多年保持稳定少数品种之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黄颡鱼课题组自1998年以来先后承担湖北省攻关、湖北省“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一直致力于黄颡鱼繁养关键技术研究。在全国率先突破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难题后,针对生产实际中提出的难题,开展提高黄颡鱼大规格鱼种成活率关键技术研究,黄颡鱼池塘养殖模式、黄颡鱼网箱养殖技术、黄颡鱼绿色食品养殖技术的研究。在苗种规模化繁殖技术(2001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与课题组合作的苗种生产企业的黄颡鱼苗种已遍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韩国等地。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池塘食用鱼养殖技术、网箱养殖技术、鱼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已探索出一套黄颡鱼繁育、大规格苗种培育、成鱼饲养及相应健康养殖配套技术,这些技术已经进入中试阶段。成鱼试验示范养殖亩产达到1200斤以上。
16黄鳝稻田规模化繁殖新技术
成果简介:研发的黄鳝人工、半人工、自然繁殖等多种模式,能利用水泥池、稻田、稻田网箱、池塘、池塘网箱培育鳝苗和养殖成鳝。模拟黄鳝自然繁殖条件,人工控制黄鳝繁殖,产卵率达85%以上,受精率、孵化率达90%以上。繁殖水泥池繁殖鳝苗平均约1000尾 /m2 ,稻田繁殖网箱产鳝苗50-100 尾/m2,半人工繁殖黄鳝种苗50万尾。提出了稻田网箱半人工批量繁殖鳝苗的最佳亲鳝放养比例和密度,提出了成鳝在稻田自然增殖的适合放养密度,研究了幼鳝的饲料最适蛋白质水平,提出了幼鳝饲料中的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
应用前景:我国长江流域稻田面积广阔, 水田生态农业高效种养殖业发展潜力巨大,本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17一种果蔬保鲜果腊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成果简介:(1)自然高亮:果蜡为半透明褐色乳液,涂膜后果蔬无色透明,光泽度极高,不泛白,光泽持续性强,后期光泽度极高;(2)快干型:干燥时间快;(3)粘度低:机械喷洒雾化效果更好更均匀更流畅,防止堵塞喷嘴,容易清洗打蜡设备;(4)透气性好:不容易导致无氧呼吸,能够明显降低乙醇、乙醛等“酒糟”异味物质的积累,同时抑制了果蔬的呼吸,延缓了果蔬衰老;(5)符合食品绿色安全和机械化打蜡要求。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ZL2012105814204)
应用前景:本产品可广泛用于柑橘、苹果、桃、番茄等果蔬上打蜡。该果蜡具涂膜后极佳,具有光泽,能够在水果长期贮藏和运输到市场中最大限度的减少水果水分损失,能够明显降低异味物质积累,保水保鲜效果明显,延长果蔬的货架期1-2周左右。该产品达到预期目标且优于目前使用的国内外果蜡。
18稻米深加工技术
成果简介:研究稻米原料特性与米制品品质的关系,筛选培育出高GABA方便米饭、米粉等营养米制品专用稻品种,建立优质专用稻保优栽培和原料生产质量控制技术体系,采用高频介电(微波)、真空冷却、脱氧保鲜等技术实现绿色储藏保鲜和高效加工。采用速冻、冰点调节和气调包装等技术,生产速冻型米发糕、麻团、米面窝等产品。采用质构调理、生物转化、功能强化、抗老化等技术,开发新型花色方便米饭、花色方便米粉、米茶制品(速溶、袋泡、液体系列)、米卷、米饼、复合型营养米羹、米制糕点(米蛋糕、麻糬等)等。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质期6个月以上。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即食鱼羹及其生产工艺ZL 02138743.5;一种方便营养米茶的生产方法及产品ZL200710051530.9;一种方便型面窝的制作方法201010239483.2;一种保鲜米发糕的制作方法及应用ZL201010103420.4;一种谷物速溶茶及其生产方法201110287019.5一种高蓬松性低含油量食品专用粉及制作方法与应用ZL200910063663.7;一种米制品自发粉及制作方法与应用201110286998.2;一种米发糕预拌粉产品及其制备方法201310039493.5),鉴定成果(传统米发糕的现代加工技术(鄂科鉴字〔2010〕第03194号)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米制品专用粉的生产技术研究(鄂科鉴字〔2010〕第03196号)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新型健康大米方便食品开发与中试研究(鄂科签字[2004]第21582008号)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米发糕预拌粉的生产技术,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籼米的生产技术,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高γ-氨基丁酸米制品的生产技术,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前景:该技术成熟度高,可实现产业化,部分产品也已在全国销售,社会经济效益良好。本成果适用于大米加工厂、食品加工企业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9谷物副产物高效利用及绿色储藏技术
成果简介:研究谷物的营养组成及营养特征,开发了典型营养素的高效分离提取、富集方法以及微波真空、在线杀菌等绿色储藏技术。以碎米、米糠、麦麸、豆壳等谷物皮渣为原料,开发超微粉碎、物理改性、生物改性、复合发酵等技术,生产膳食纤维、多糖、多肽、GABA、谷维素、DHA等产品,包括胶囊、含片、冲剂等。生产的产品营养素浓度高,质量稳定,保质期6个月以上,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可直接食用,或作为食品辅料、营养补充剂等。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一种作为微生物发酵剂的菌株 包含该菌株的复合发酵剂及应用ZL200710053611;食品发酵用的植物乳杆菌及应用ZL200910063858.1;营养配餐系统软件V1.0 2011SR075716;谷物的微波真空保鲜方法,201010239482.8;大米或稻谷的微波在线杀虫方法,200310110440.4),鉴定成果(特色蒸粉的生产技术,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应用前景:本技术成熟度高,可实现产业化生产,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部分产品已在全国范围推广销售,社会经济效益良好。本成果适用于大米生产企业、发酵剂生产行业、食品加工企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0杂粮食品加工技术
成果简介:研究了红豆、黄豆、绿豆等豆类、黑米、荞麦、小米、玉米、薯类(山药、甘薯、马铃薯)等杂粮的营养特性,根据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开发专用营养主食、快餐谷物食品。研究开发配方设计、品质评价,集成超微粉碎、高压均质、滚筒干燥、热风干燥、喷雾干燥、微波熟化、立体栽培、真空油炸、喷淋降油等技术,开发出了营养价值高、风味优良的谷物饮料、酥脆休闲食品、杂粮糕点、杂粮挂面、杂粮蒸粉及薯类速食制品。产品食用方便,质量稳定,保质期6个月以上,所制作的产品风味和营养品质优良,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一种即食黎豆羹及其制备方法201110398942.6;一种干制藜豆荚的方法201110290491.4 ;一种富锶豆芽的快速生产方法201010241530.7 ;一种米制品自发粉及制作方法与应用201110286998.2,一种水溶性淀粉的制备方法ZL200610019683.0;一种山药米羹及其生产方法 201310444646.4;一种适用于蒸菜或方便米饭的营养蒸粉及生产方法与应用,201210443682.4),鉴定成果(佛掌山药食品加工技术,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特色蒸粉的生产技术,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良种马铃薯立体栽培及酥脆加工技术,经湖北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前景:杂粮品种繁多,含有特殊的功能活性成分,其制品符合现代人的营养需求,市场潜力大。提高杂粮食品深加工转化量是解决杂粮积压、农副产品高效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该技术成熟度高,可实现产业化生产,目前部分产品已在全国推广销售,社会经济效益良好。该成果适用于杂粮加工企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1一种食品防腐剂及其使用方法
成果简介:本专利提供了一种以柑橘果皮为原料,通过提取物与丙酸钙复配,用于面包等焙烤食品的防腐保鲜。其防腐保鲜效果要优于单独使用化学防腐剂,可使面包在25℃下的保质期延长至5天以上,对面包品质和感官无不良影响。本发明的防腐剂在对面包防腐的同时还可增加其营养与保健功能。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ZL2012100281203)
应用前景:柑橘皮中富含多甲氧基黄酮,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可以作为天然防腐剂开发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包用防腐剂,该防腐剂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化学防腐剂的用量,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2一种紫薯面条及其加工方法
成果简介:本专利公开了一种紫薯面条的加工方法,本发明的紫薯面条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提高了紫薯精粉的含量,使得紫薯面条口感更好、营养更为丰富,产品质量好且稳定,更受消费者欢迎,同时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ZL2012101449536)
应用前景:已经在企业应用,紫薯精粉含量可以到达30-50%,面条的感官评分、煮沸损失率、断条率、拉伸应力、剪切应力、硬度等各项指标都有显著提升,最终成品能较好地保持面条的质构品质,人群测试,最终产品被消费者接受程度为98%以上。
23传统风味手工豆丝工业化
成果简介:豆丝是我国的传统风味食品,为传统手工制作产品,菜、粮市场均有销售,人们比较喜欢,已经逐步进入超市,说明豆丝有较大市场,可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改进产品品质,改进包装,扩大、占领市场。由于豆丝传统风味及食用的方便性且具有大米的特性,对喜食大米的消费者倍受亲眯。但是,传统风味豆丝存在着感官差、风味单一、不卫生、复水性差的弊端。因而在传统风味豆丝生产的基础上,应用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进行工艺改进、品质改善,并设计关键生产设备,使其实现工业化、营养化势在必行。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
应用前景:我国的传统食品,大都停留在厨房制作或手工作坊的方法上,如果把这些食品进行科学整理,通过大规模、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生产出既美味又营养卫生的食品,这是工业食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风味豆丝工业化、营养化技术研究正是适应工业食品的发展,将传统食品科学化、工业化的典型实例。本项目对促进大宗化粮食-大米的转化、深加工,特别是对早籼米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品市场空间巨大。
24具有牛肉质感的天然无防腐剂的健康型酸辣猪肉制品
成果简介:休闲型肉干是一种传统肉制品,它不仅有着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而且携带和食用方便且较长时间不易变质,因此一直为广大消费者所深深喜爱。传统的卤制猪肉制品的硬度、弹性、咀嚼性、粘聚性、胶粘性等质构特性不理想,与牛肉卤制品的质构特性相差较大,缺乏市场竟争力。而高温灭菌又使产品的质构进一步降低,如果采用低温灭菌,则需要通过添加一定剂量的防腐剂才能达到保鲜效果。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具有牛肉质感的酸辣猪肉制品的制备方法,从而解决目前的卤制猪肉制品在硬度、弹性、咀嚼性等质构特性上达不到卤制牛肉质感的问题,并且在不添加防腐剂情况下,可在常温下保存12个月。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ZL201410319583.4)
应用前景: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得到的酸辣猪肉制品,由于采用了专利技术对肉制品进行处理,使卤制后的猪肉具有类似牛肉卤制品的质构,其硬度、弹性、咀嚼性、粘聚性、胶粘性得到大幅提高,制得的成品具有宜人的酸辣口味。本专利技术可以使得本品在高温灭菌时质构特性不会下降,无需添加防腐剂就能在常温下储存12个月。本发明具有成本低、咀嚼性和口感好、性质稳定、绿色天然、无防腐剂等优点,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前景广阔。
25紫薯果醋及甜玉米果醋和饮料
成果简介:紫薯又叫黑薯,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它除了具有普通红薯中的淀粉、可溶性糖,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外,还富含花青素。现代研究发现紫薯具有抗癌、抗氧化、抗高血糖和改善肝功能的功效,因而得到现代健康饮食的青睐。紫薯果醋饮料除具有营养健康的特点外,还以其鲜红靓丽的色泽得到年轻人的推崇和喜爱。但是传统果醋产品存在稳定性差,储存期间颜色淡化失光、产生沉淀、风味变差等问题,因而在传统工艺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工艺改进、品质改善,并利用新型超滤技术,解决生产工艺对紫薯果醋风味的破坏及产品储存期间产生沉淀的问题。本项目将开发生产一种新型紫薯果醋饮料,其不仅可以填补现有的市场空缺,还能带动紫薯这一农产品的种植与深加工,同时改善现代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ZL2014070901127800)
应用前景:果醋是以水果为主要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酿制而成的一种营养丰富、风味优良的酸味调味品。果醋普遍具有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抑制脂肪等功能。近些年来,果醋饮料迅猛发展,其不仅具有食醋 的功能,还具有水果的酸甜味、芳香成分及色泽,口感和外观都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26荷叶清凉减肥袋泡茶及荷叶铁观音茶
成果简介:采用时间压力组合,采用磨砂揉捻预处理荷叶工艺的创新技术,改变荷叶的超疏水表面结构,提高其亲水性能,大大增加与水的接触界面,有效成分溶出速率提高;采用真空减压干燥,减少荷叶有效成分的损失。二者相结合,有效解决荷叶有效成分溶出难的问题,风味成分稳定。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ZL201110199795.X)
应用前景:该项目的研究开发符合国家农副产品发展产业政策,符合我省“千湖之省”的生态环境特点。研制开发荷叶等“绿色”饮料,既是目前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必然趋势。因此,荷叶袋泡茶作为绿色饮料,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7天然无防腐剂的杏鲍菇酱菜及卤菜
成果简介:豆豉是我国传统食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风味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传统豆豉一般是以黄豆、黑豆等为原料,通过自然接种的曲霉菌、毛霉菌、细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发酵作用酿制而成。芸豆是世界上播种面积仅次于大豆的食用豆类之一,含有丰富的营养和极高的药用价值,采用芸豆为原料制备豆豉,具有风味独特、质感特别、营养丰富的优势。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
应用前景:关于豆豉发酵和调味工艺的研究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对以芸豆为原料的发酵豆豉研究较少,芸豆的营养价值丰富且较易种植,药用价值也很高,蛋白质含量高于鸡肉,钙含量是鸡肉的7倍多,铁的含量是鸡肉的4倍,其所含的B族维生素也高于鸡肉。因此,芸豆豆豉更符合现代人们对营养、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产品市场空间巨大。
28鹅(鸭)肉系列产品综合开发新工艺
成果简介:通过对工厂化生产条件下鹅的屠宰和分割工艺技术的研究,测定了鹅屠宰分割过程中有关指标参数20余项;系统测定了我国华中、华南地区鹅肉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18种氨基酸及部分微量元素等。相继开发出风味板鹅(鸭)、新型烤鹅、酱板鹅(鸭)、盐水鹅(鸭)以及鹅火腿、香酥鹅枣、红烧鹅肉罐头、松脆鹅肉松、鲜味鹅肉脯、多味鹅肉干、鹅肉香肠、西式鹅肉火腿、西式鹅肉灌肠等主要产品。利用鹅副产物开发出了脆性鹅肫干片、咸香鹅肫干、精白脆嫩鹅肠、精制去骨脆白鹅掌、鹅肝肠、鹅肝酱等产品,部分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受到消费者青睐。
应用前景:鹅(鸭)产业在我国畜牧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养鹅(鸭)产业有得天独厚的品种资源优势,鹅(鸭)生产具有庞大的原料、产品和消费市场优势,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传统。当前,我国鹅(鸭)市场行情处于明显上升势头,鹅(鸭)系列产品价格一路上扬,鸭鹅养殖、生产加工企业将迎来新的市场商机。鹅(鸭)系列深加工食品,具有肉质鲜嫩、风味独特的特点,既是酒席宴会佳肴,又是居家旅行、馈赠亲友的理想佳品。其近几年的消费呈现全国普及的局面,市场前景广阔。
29新型腌腊肉制品风干鸡现代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
成果简介:结合原料鸡的特点,研发形成了特有的加工工艺,包括采用湿、干混合腌制方法;添加特殊中药润味,采用外源性钙离子脆嫩技术,提高肉质嫩度和脆度;采用生物鲜化干制技术,保持了传统产品浓郁风味;采用间歇、低温杀菌等综合保鲜技术(TRDE);开发研制了亚硝基血红蛋白,代替硝酸盐类在肉制品的应用,为肉制品无硝或低硝残留提供了新途径;开发了腌腊肉制品无烟熏新工艺,保持了传统腌腊制品色、香、味等特点,克服了烟熏污染环境、3,4-苯并(a)芘高残留的缺点。集成以上技术,创建了具有创新性的腌腊制品风干鸡现代加工成套工艺。利用现代技术实现了对传统产品加工技术升级,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改善了产品质量,产品保质期达到180天以上,出品率达到62-65%。
技术水平:成果鉴定(鄂科鉴字[2011]第03174号)
应用前景:本成果对原料鸡预处理、腌制、嫩化、干制、保鲜等一系列加工工艺、参数及与大生产相关经济及技术指标进行验证、修饰,使新型腌腊肉制品-风干鸡的现代化加工成为可能,通过对此技术的转化,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工业大生产指日可待。每吨淘汰鸡价格3.3万元,加工成风干鸡价格3.6万元,每吨鸡的平均加工成本2000元来算,每年可以增加1200余元/吨的经济效益。就企业而言,若年产5000吨,其纯收入可达600万元。
30 即食休闲泡菜的加工
成果简介:结合传统发酵泡制工艺,嫁接现代生物科技,以芥菜、萝卜、豆角等为主要原料,采用多菌种复合、梯级盐度分步发酵,生产出酸绵甘鲜、脆爽适口、色泽诱人的多种泡菜制品,尤其是芥菜、萝卜、豆角等,经PP袋包装、杀菌处理制得成品,产品开袋即食,休闲便捷,产品多样,口味丰富。该产品适合于中小型农产品企业加工,投资小、见效快、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营养丰富,安全可控。
技术水平:专利技术(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ZL201110423976.6)
应用前景:本成果不同于传统泡菜高盐一步法泡制工艺,经分布梯级发酵,最终产品咸度适宜,含盐量相对较低,口感鲜美。较之市场同类产品,营养保健,安全性高,风味更佳。年投入50万元,当年投入,当年收回成本,随市场的逐步拓展,适度追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风险更小,效益更佳。该技术特别适合中小型农场,蔬菜产出高峰季节,市场波动时,此类食品加工将极大地调节蔬菜的供给,稳定价格,确保种植、加工、市场多方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会很好地丰富旅游休闲食品市场。
二、 武汉轻工业大学农产品加工及相关技术简介
1、主食方便营养化及工业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本项目获得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稻米加工行业。
本项目针对我国主食营养方便化及规模化生产中面临的共性问题—米饭工业化程度低、营养价值不高、自加热方便米饭淀粉老化导致食用品质劣变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突破了方便主食工业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瓶颈,通过采用现代食品营养原理和先进技术装备,进行规模化生产,提供方便化、营养化的主食品。该项目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与军事意义。
主要内容与特点:1、发芽糙米生产技术研究和设备开发:开发自然通风串淋糙米快速发芽设备,发芽时间11~12小时;实行分段加入培养液,同时完成浸泡、发芽工序,显著改善萌芽米的食用品质;采用复合酶处理萌芽米,实现延长萌芽米保鲜期。2、碎米(糙米)和杂粮为原料生产复合米的工艺与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通过优化配置专用成型设备各零部件的结构参数,构建适宜的温度、压力、湿度、时间等物料湿热挤压加工条件,使碎米与糙米(杂粮)通过质构重组,加工成营养复合大米。3、方便即食米饭的开发:研究不同大米及紫薯淀粉的老化特性、玻璃化温度、流变学特性,筛选玻璃化温度低、不易回生的方便米饭原料稻米。以筛选得到的专用稻米及紫薯为原料,制备方便紫薯米饭。4、方便米饭抗化剂及包装关键技术研发:首次采用谷丙转氨酶MTG和α-淀粉酶等制备新型米饭抗老化剂,使米饭蛋白质分子内及分子间形成ε- (γ- Glu)Lys架桥结合网络,有效阻挠淀粉分子重新聚合排列,结合独特的包装设计,显著延长方便米饭的贮藏期,提高食用品质。
2、稻米深加工、增值转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本项目获得2010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属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稻米加工行业。
本项目针对稻米加工企业长期面临的共性问题—稻米深加工和加工副产物的转化增值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突破了稻米深加工关键技术瓶颈,最大程度的保持了稻米原生态品质特征,将稻米副产品资源增值转化为营养健康食品和食品配料。该项目取得成果5项(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1项,国内领先2项);发明专利8项(授权3项,申请5项);企业标准5个;SCI论文3篇。
主要内容与特点:1、有机糙米粥研制与开发:通过测试有机糙米(粥)和精米(粥)质构特性,对比分析其差异性,进而研究出新式灭菌技术(生料灌装-滚动恒温灭菌)生产有机糙米粥,同时开发出有机糙米-八宝粥系列产品。2、营养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了保留大米自身营养成分的天然营养米生产技术和工艺,包括:酶法改良糙米食用品质技术与生产工艺;留胚米碾白工艺与产品保鲜技术;营养复配米配方研究和营养成分特点分析。3、米糠、糙米休闲食品的开发:研究了不同道数碾米机、抛光机碾下的糠粉料的理化特点。确定了不同糠粉料(糙米)替代大米粉生产挤压膨化食品、饼干的合理配比。4、大米、碎米和糙米生物转化米乳饮料技术:选用高效生物酶制剂富集大米和糙米中天然的营养成分,利用生物修饰技术制备具有独特香味、营养丰富、风味纯正、口感细腻的新型米乳。5、高效富集米胚芽中的γ-氨基丁酸(GABA)的技术:在深入研究米胚芽内源性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调节机制和激活技术的基础上,以米胚芽为原料,制备了三种γ-氨基丁酸的富集物,γ-氨基丁酸的含量分别比原料米胚芽中的含量提高了20、81和735倍。
3、营养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主要研究食用糙米、留胚米、免淘米和营养复配米等天然营养大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即是以天然、营养、优质为基本宗旨,在稻谷加工过程中充分保留稻米籽粒原有的营养素,加工大米过程中不添加、不强化营养素,生产天然营养大米。
项目研究酶法生产技术改良糙米的食用品质;研究利用横式砂辊碾米机生产留胚米的碾白工艺以及如何延长留胚米的保存期;研究免淘米浊度检测方法,并确定免淘米生产工艺;研究确定大米-燕麦复配米、大米-玉米复配米的复配比例。
技术经济指标:
食用糙米:粗纤维含量降低了22%
留胚米: 留胚率 籼米≥70%;粳米≥80%
产量增加率≥1.5%
免淘米: 浊度≤75
大米-燕麦复配米:燕麦复配比例为15%
大米-玉米复配米:玉米复配比例为20%;玉米糝米粒度为留存2.00mm筛网
的≤5%;通过0.71mm筛网的≤20%.
4、米糠,糙米营养食品的开发
项目通过对糙米皮层中主要营养成分和稻米加工厂中不同道数碾米机、抛光机碾下糠粉主要成分的系统分析,依据各糠粉物料的特点,提出各糠粉物料在几种不同食品生产中的合理添加量。按一定比例添加米糠粉、抛光粉,生产挤压膨化食品、饼干类食品,充分利用了不同物料的理化特点,使米糠具有的营养价值和资源效益得到最大效益化应用,具有显著的创新性。
技术指标:
挤压膨化米果:20%的第2道米糠粉+80%大米粉;40%的第3道米糠粉+60%大米粉;40%的混合抛光粉+60%大米粉。
添加糙米≤10%。
曲奇饼干:
面粉:淀粉:2道糠粉=100:15:20;面粉:淀粉:3道糠粉=100:15:20;面粉:抛光粉=100:20
添加糙米≤5%.
5、碎米和杂粮为原料的制米工艺研究
项目以碎米(或糙米)和杂粮生产复合大米,主要研究从工艺、配方和关键设备方面,进行工艺的合理组合、配方的研究、关键设备的技术设计和参数优化制定(成型机的转速、温度控制、模头的形状、防结拱未了装置),合理的冷却干燥(温度控制曲线、隧道的长度、输送的形式、控制产品不回生和膨化的措施),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人们的消费偏好,达到国家普通大米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
制米工艺和配方:(1)合理确定工艺:碎米→除杂→磁选→粉碎→调质→挤压成型→干燥→冷却→分级→磁选→成品包装;(2)生产配方:以晚籼米为例:粒度80~100目筛粉碎后晚籼碎米,绿豆淀粉10%或玉米淀粉15%、加水量20%。
关键设备及最佳技术参数:(1)粉碎、混合和调质:粉碎粒度达到80目以上,运行转速高速1400rpm左右、低速120rpm左右;采用非对称双螺杆进行混合调质,运行转速900rpm左右,混合调质最佳的运行时间10分钟左右;(2)双螺杆成型机:小时产量200公斤成型机挤压腔预热区、运输区、熟化区的温度分别控制在(50-70)℃、(100-120)℃、(60-100)℃;成型机运行转速130r/min左右。
6、米渣制备高纯度大米蛋白粉和回收淀粉新技术---基于大米生产淀粉糖工艺
本成果应用领域主要在大米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
项目以米渣为原料,应用酶工程技术制备高纯度大米蛋白粉,同时回收还原糖。主要目标是利用大米(碎米)生产淀粉糖的工艺和设备,探索一种经济可行的,食品安全的,环境友好的工艺技术,既可制备高纯度大米蛋白粉,又可回收米渣中糖类物质。从而提高生产企业的淀粉糖得率,蛋白粉蛋白质纯度,提高生产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对消费者安全,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热水洗涤法、碱酶提取法、高温淀粉酶、真菌淀粉酶、糖化酶及其复合酶组合对脱脂或未脱脂米渣处理提纯蛋白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最佳工艺及其条件,建立制备高纯度大米蛋白粉并回收淀粉糖的新工艺和新技术。
主要创新点:(1)建立了以米渣为原料,复合淀粉酶(真菌α-淀粉酶+β淀粉酶)酶解米渣制备高纯度大米蛋白粉和回收淀粉糖新技术。
(2)应用酶工程技术,比碱提法和碱酶法传统工艺减少“三废”排放的安全环保新技术。
(3)增产增效新技术,1吨米渣通过本工艺可以生产蛋白含量70%以上的大米蛋白粉750公斤,80%浓度的淀粉糖200公斤。与现有技术相比蛋白粉蛋白纯度提高30%,淀粉糖得率提高2.44%,大米转化增加附加值18%。
7、米糠制油、半连续式物理精炼与混合脂肪酸分离工艺研究及应用
“米糠制油、半连续物理精炼与混合脂肪酸精馏分离工艺研究及应用”项目为自选项目,由武汉轻工大学 、鄂州市华天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科研设计院、宜城市宇帆农产品有限公司、豫申粮油工贸公司共同协作,联合承担完成。
该项目的应用领域为农产品加工范畴,属食品加工技术中的米糠制油、半连续物理精炼与混合脂肪酸精馏分离技术。
其技术原理是:米糠经清理后,进行挤压膨化,形成具有多微孔结构的颗粒物料。膨化料粒再经干燥,送至浸出车间,经溶剂浸出制得米糠毛油和米糠粕。米糠毛油经间歇式水洗除杂、酸∕盐联合脱胶、低温脱蜡,连续式预脱色∕脱色、脱酸∕脱臭和间歇式冬化脱脂等工序组成的半连续物理精炼,生产出超过国家标准四级,接近或达到国家标准三级(GB19112-2003)的食用米糠油。脱除的糠蜡挤压出蜡油后,得到粗制蜡饼。物理精炼蒸馏出的混合脂肪酸中所谓的硬脂酸实质上是以棕榈酸为主的棕榈酸和硬脂酸的混合物,而油酸则是油酸和亚油酸的混合物。混合脂肪酸通过第一蒸馏塔蒸馏使硬脂酸和油酸初步分离,纯度较低硬脂酸进入第三蒸馏塔进行精馏,得到纯度较高的优质硬质酸副产品;而油酸进入第二蒸馏塔,精馏得到纯度较高的油酸。
本项目达到的技术指标: 1.成品米糠油为超过国家标准四级,接近或达到国家标准三级(GB19112-2003)的食用米糠油。 2.硬脂酸达到工业硬脂酸国家标准(GB9108-88)。 3.油酸达到工业油酸专业标准(ZBY43004-89)。 4.粗制蜡饼为精制糠蜡的生产原料。
8、油菜籽高效低耗制油新工艺
本项目在武汉轻工大学的现有科研成果基础上,在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设一条800T/D双低油菜籽破碎、低温预榨、膨化浸出制油新工艺示范生产线,制取低温预榨菜籽油、饲用菜籽粕等新产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工艺与传统预榨浸出制油工艺和预榨膨化浸出制油工艺相比较,省去轧胚和蒸炒工序,较传统预榨、浸出制油工艺和预榨、膨化浸出制油工艺,分别节省蒸汽消耗21.7%和38.5%;减少装机容量17.4%和27.6%。充分体现了高效低耗的特点。新工艺的榨油温度由传统工艺的110-120℃下降到65℃至室温,有效的降低了毛油色泽和磷脂含量,减少了油中脂溶性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营养成份的流失,获得低温预榨菜籽毛油,经沉淀、精滤既得低温压榨菜籽油(达到国家标准四级GB1536-2004)。该毛油经碱炼脱酸、水洗真空干燥既得低温压榨一级菜籽油(达到国家标准一级GB1536-2004)。
新工艺生产线具有灵活性和多用性,可根据油菜籽加工需用,新工艺生产线既可以进行破碎、低温预榨、膨化浸出制油,也可以进行预榨、浸出制油。还可以对小榨饼原料进行膨化浸出制油。新工艺是一种崭新绿色节能环保工艺。
本项目的研究成功及推广应用,将改变我国油菜籽加工的单一模式,提高主导产品:菜籽油和菜籽饼粕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对行业科技进步、农产品深加工新技术推广,以及菜籽饼粕这个巨大的植物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9、玉米系列产品深加工开发研究与应用
项目以玉米淀粉生产企业的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
主要研究内容:
玉米蛋白提取工艺研究:(1)最佳提取条件是:以80%的乙醇为溶剂,提取温度60℃,料液比1:6(g/V),提取时间150min,pH9.0。(2)通过对比得到最佳提取方法为微波加热法,间断性微波加热的时间为45min。
玉米肽片的研制:玉米肽片产品100g中有效成分为:玉米肽60.00g,肌醇200mg,β-胡萝卜素50mg。
虾青素玉米油的研制:(1)研究了虾青素玉米油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找到了生产营养强化虾青素玉米油的最适添加量;(2)营养强化虾青素玉米油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0℃,湿度60%,添加量10mg-15mg/kg油。
10、玉米全粉复合米生产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
玉米全粉复合米的生产利用双螺杆挤压技术,成品的外观完全近似于普通大米,营养丰富、口感好、蒸煮食用方便。本产品的开发,将玉米转变成主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玉米全粉营养丰富,作为主食食用,符合膳食平衡原则;另外,也延长了粮食加工产业链,提高了粮食加工附加值。实现了“粗粮细吃”和“主粮粗细搭配”,可提高五谷杂粮等农产品的价值,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对推动食品加工工业朝纵向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玉米全粉复合米的食用十分方便快捷,不仅适合于普通民众,也适合于军队、野外作业者、高纬度地区工作人员等各种特殊食用群体的需要。不仅口感好,而且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和类胡萝卜素。实现了粗粮细作、非粮变粮,营养均衡,极大程度提高了大米食品的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含量。本产品为人们提供一种方便、营养、健康的主食选择,对平衡居民主食营养,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速冻小龙虾、鮰鱼片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速冻小龙虾、鮰鱼片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及其应用”是武汉轻工大学与武汉海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的以技术创新来促进水产业快速发展的科研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速冻小龙虾及鮰鱼片的安全生产与技术控制,通过对小龙虾、鮰鱼制品的生产工艺进行分析,对关键生产步骤进行试验,优化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为产品的销售、出口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在小龙虾的安全生产中探究最佳的清洗抑菌剂浓度和配比、臭氧冷却水的浓度和浸泡时间等工艺,以提高生产品质量品质;在速冻鮰鱼片的生产中探究鮰鱼宰杀过程中最佳放血方式、脱腥剂最佳配比及浸泡处理时间、二氧化氯-臭氧二段消毒最佳方案、保水剂最佳配比、最佳速冻条件等步骤,以提高工作效率及产品质量。成果经武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检索中心查新,对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未见与该研究技术特征相同的专利、成果及非专利文献报道。该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武汉海浩小龙虾、鮰鱼片的生产质量和效率,项目年新增水产品加工能力5000吨,2012年销售额达1.48亿元,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全年实现利税2800万元;项目的建成直接带动武汉市黄陂区农户2000户从事水产养殖,发展龙虾套养10万亩、斑点叉尾鮰鱼养殖面积2000亩,增强现代农业推广力,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项目的建立直接增加就业岗位500个,拓宽当地农民就业门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该研究主要应用于速冻水产品的安全、高品质生产,项目还需要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分析,谈论关键生产步骤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实验探索以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能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该成果能大大提高速冻小龙虾、鮰鱼片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节约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2、白鲢鱼蛋白营养调味品加工技术与应用
对白鲢鱼蛋白水解液采用物理包埋法脱苦,真空处理脱臭、脱腥,酵母和乳酸菌联合发酵改善风味,美拉德反应增香,浓缩制备无苦味、无腥味,鲜味和鱼风味突出的低值白鲢鱼蛋白浓缩膏。以鲜味突出的白鲢鱼蛋白浓缩膏为原料,复配AA、DHA、牛磺酸、鱼骨有机酸钙等有益成分,加工具有鱼风味营养复配型鱼蛋白固体和液体调味品。性能指标通过乳酸菌和酵母联合发酵,鱼蛋白水解液鲜味良好,酸味和苦味低;通过美拉德反应对水解液进行增香,能明显的改善白鲢鱼水解液的风味,显著提高白鲢鱼水解液的鱼香味及鲜味;剩余滤渣通过干燥、粉碎得到鱼骨粉,采用有机酸浸泡鱼骨粉,乳酸对白鲢鱼鱼骨提取有机酸钙的提取率为75.9%;以低值白鲢鱼蛋白水解浓缩液为基料,复配AA、DHA、牛磺酸、鱼骨有机酸钙等有益成分制备鲜味及鱼风味突出、且营养丰富的低值白鲢鱼蛋白营养调味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13、清洁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与应用
研究低值淡水鱼清洁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以低值淡水白鲢鱼为原料,采用二氧化氯与臭氧联合使用减菌化处理鱼片、氯化钙水漂洗、臭氧脱腥、复合磷酸盐抗冷冻变性、平板式快速冷冻技术等加工高品质清洁鱼糜;以清洁鱼糜为原料,采用复合乳酸菌低温发酵,TG酶处理,分段加热凝胶化,常压(100℃以下)或高温杀菌(121℃),加工新型鱼糜制品——鱼肉火腿肠产品;以清洁鱼糜为原料,与有机蔬菜、杂粮、海苔复合,加工儿童鱼丸、鱼糕、鱼派等产品;性能指标二氧化氯和臭氧联合使用对鱼片进行二段杀菌,鱼片的细菌总数由6.13×103 cfu/g下降到2.42×103 cfu/g;采用氯化钙和食盐水对鱼糜进行漂洗,提高了鱼糜的凝胶强度;采用臭氧水脱腥处理,可以有效去除鱼糜中的腥味,鱼糜凝胶强度和弹性等都得到明显的改善;蔗糖、山梨醇和复合磷酸盐对鱼糜进行抗冷冻变性处理,提高了鱼糜的抗冷冻性和鱼糜的品质;采用复合菌种发酵、氨酰胺转胺酶制备鱼肉火腿肠,可使鱼肉火腿肠具有良好的风味和品质。该成果可应用于鱼糜制品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加工。项目还需进一步优化鱼糜制品的配方、产品的系列化、品质控制等。
14、莲藕全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莲藕全粉加工工艺减少了传统工艺中去渣、洗浆、滤浆、漂浆的工序,保留了可溶性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还原糖等营养成分和莲藕膳食纤维。含藕节的莲藕全粉,莲藕膳食纤维微粒粒度达到2-50微米,含量达4%以上。该项目技术解决了生产莲藕全粉和速溶的技术难题。由于其营养成分全面,速溶方便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主要技术指标:颗粒状、呈藕色;冲调后呈粘胶状,晶莹剔透,色泽均匀呈藕色;具有莲藕特有的气味与风味,清香、润滑、纯正可口;水分≤14%,膳食纤维≥ 4%,蛋白质≥ 6%,灰分≤3%,藕淀粉颗粒≥ 50%。保质期一年。2012年5月31日通过武汉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武科鉴字【2012】第089号,成果登记号WK201206020,国内领先水平。
15、葛根全粉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
本成果是2011年经武汉市科技局鉴定的“葛根全粉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武科2011鉴字019号)”成果,鉴定水平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本项目研究了护色工艺、干燥工艺、干燥工艺和筛选工艺,获得了独特的葛根干法全粉制备工艺,该工艺显著减少了废水排放和废渣的产生,获取了富含葛根黄酮和膳食纤维的葛根全粉产品。以葛根全粉为原料,开了形成了功能性的葛根全粉面条和葛根全粉冲剂,并制定了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
成果为葛根加工提供了新的技术,该技术有效的保留了葛根加工过程中葛根黄酮和膳食纤维等有效物质保留问题,同时有效的减少了废水和废渣的产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6、酱腌菜新型纯种发酵生产技术
酱腌菜传统生产工艺以自然发酵为主,操作粗放,只依靠水分、盐分来控制发酵方向。该工艺的弊端有发酵周期长、质量不稳定,不利于规模化、标准化和安全化的生产要求。
本项目以我国酱腌菜现行的传统自然发酵生产工艺为基础,进行人工纯种接种发酵,以有效改善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群,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使发酵向预期目标进行。从传统自然发酵酱腌菜中分离出四株性能优良的乳酸菌,接种发酵雪里蕻(叶菜类)、大头菜(根菜类)和藠头(茎菜类),并与自然发酵工艺对照,发酵时间缩短,未见明显的亚硝峰出现,总酸、蛋白质、氨基酸态氮等成分的检测结果优与自然发酵。
目前,我国的乳酸发酵工业主要局限于乳制品方面,用乳酸菌发酵蔬菜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通过人工接种乳酸菌纯培养物,使乳酸菌在腌制过程一开始就占优势,抑制可能污染的有害菌引起的异常发酵,从而缩短发酵周期,不破坏维生素,亚硝酸盐含量极低或不检出,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酸度适口,风味纯正,香脆鲜嫩,色泽好,尤其适合生食。可进行低盐、甚至无盐腌制,质量稳定,风味好。适应当代饮食潮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17、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及发酵过程除臭技术
近年来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废弃物排放量巨大,严重污染环境。然而畜禽废物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是生产有机肥料的宝贵资源。本项目研发高质量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利用高活性的优质微生物菌剂,采用独特的连续发酵技术和造粒工艺,使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快速腐熟、成粒,生产优于国家农业部颁布标准的生物有机肥产品。同时研发生物肥除臭剂,解决堆肥过程中的臭气污染。项目以区域性畜禽养殖场废弃物为原料,建设规模为年产5-20万吨生物有机肥的生产线。
18、一种处理鱼鳞、内脏、黑膜的鱼加工机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处理鱼鳞、内脏、黑膜的鱼加工机械,涉及一种鱼类加工机械。所述的输送装置是装有固鱼齿的输送带;所述的加工装置依输送带的行进方向设置,依次是去鳞装置、剖切装置、撑开装置、去内脏装置、擦黑膜装置;去鳞装置中有成对设置的可旋转的去鳞刷;剖切装置中设置有凸轮仿形剖切机构;撑开装置中设置有鱼腹撑开板;去内脏装置中设置有内脏剔除用铲或爪;擦黑膜装置中设置有擦黑膜刷。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采用流水作业,操作方便、快捷,效率高,每分钟可处理鱼20~60条。
19、淡水鱼蛋白营养调味品及其生产方法
一种淡水鱼蛋白营养调味品,其主要组份重量百分比为:淡水鱼蛋白水解液:10~90%;风味辅料:2.5~15%;AA:0~20mg/100mL;DHA:0~10mg/100mL;牛磺酸:0~0.5g/100mL;谷氨酸钠:0.05~0.5%;I+G:0.001~0.2%;盐:5~15%;砂糖:1~12%;麦芽糊精:1~5%;乳化和稳定剂:0.1~0.5%。淡水鱼资源丰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淡水鱼经蛋白酶复合水解,有机酸水解鱼骨,多种方法脱苦去腥,补充AA、DHA、牛磺酸、钙、锌等人体必需营养成分,淡水鱼蛋白水解回收率高,营养更全面。
20、一种鱼糜制品的加工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鱼糜制品的加工方法。所述提高鱼糜制品品质的方法为首先生产洁净鱼糜,并以此洁净鱼糜为原料,将品质改良剂、保健成分和辅料加入斩拌机中斩拌,依次经过成型,速冻,包装,金属检测,冻藏;其中鱼肉的消毒采用食品级二氧化氯ClO2、臭氧O3或二者联合使用;鱼糜制品中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鱼糜20-65%、辅料20-50%、品质改良剂6-15%、保健成分0.5-10%、冰水5-35%。本发明采用清洁、安全的消毒方法生产出优质的鱼糜,并以此鱼糜为原料添加品质改良剂及相关辅料,加工的鱼糜制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食品安全性,产品凝胶性、弹性、抗冻性及口感良好,并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21、利用微生物发酵改善鱼糜灌肠产品风味的加工方法
一种利用微生物发酵改善鱼糜灌肠产品风味的加工方法,其步骤如下:优质原料鱼→剖杀去内脏、头、尾→清洗→分片→取肉→漂洗→过滤脱水→斩拌(加入辅料)→加入发酵剂并搅拌均匀→灌肠→二次发酵与凝胶化→杀菌→冷却→成品。其优点是:鱼糜发酵灌肠产品具有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便于保藏携带、食用方便、安全性好、没有淡水鱼的腥味、风味独特等特点,所加工的制品口感鲜嫩、弹性好、香味怡人。同时,本发明能有效利用我国的淡水鱼资源优势,转化低值鱼类,尤其是为淡水鱼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效途径。
22、一种淡水鱼全利用洁净生产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淡水鱼全利用洁净生产工艺,其技术要点是将鲜活鱼按鱼体组织结构分割加工全利用,可同时加工成鱼片、鱼糜制品、鱼油、胶原蛋白、明胶、酥鱼骨、河(鱼)鲜调味品和颗粒饲料系列产品,其突出的优点是:该生产工艺没有固体废弃物,原料充分合理利用,节约资源,无环境污染。
23、一种用鱼皮或鱼骨生产胶原蛋白低聚肽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鱼皮或鱼骨生产高品质胶原蛋白低聚肽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将原料鱼皮或鱼骨经过清洗、破碎后与水按重量比1∶5~20混合并细化处理后杀菌、冷却,同时加入蛋白水解酶和乳酸菌进行第一次水解后经过离心、过滤后分离出未水解的固相部分和水解液,将水解液采用超滤膜进行超滤,将非透过的大分子肽液和一次水解完成后分离的未水解的固相部分混合后,同时加入蛋白酶和乳酸菌进行第二次水解,并经离心分离、过滤后进行超滤,将超滤膜透过的小分子低聚肽液和一次水解后收集的小分子低聚肽一起依次经过纯化,杀菌,浓缩,干燥得到分子量小的蛋白质低聚肽产品。本发明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原料蛋白的利用率和产品得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
24、淡水鱼源胶原蛋白海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淡水鱼源胶原蛋白海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稀酸溶液溶解淡水鱼源胶原蛋白,得到胶原溶液;2)向胶原溶液中加入磷酸盐缓冲溶液,并将pH调节为6.0~6.5;3)进行超声波处理并将经超声波处理后的溶液pH调节至7.0~7.6,置于25~33℃和20~28℃水浴中,各静置2~10小时,形成浑浊的胶原胶;4)对浑浊的胶原胶进行离心处理,得到浓缩胶原胶;5)将得到的浓缩胶原胶经洗涤、离心后倒入模具中,经超声波处理、冷冻干燥,得到淡水鱼源胶原蛋白海绵材料。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胶原蛋白海绵材料具有较高的密度、胶原分子之间以重组纤维的形式紧密结合,产品具有较好的性能一致性和体内稳定性。
25、一种鱼鳔胶的加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鳔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以下步骤:选取新鲜鱼鳔,剔除鱼鳔表面的脂肪、血管、神经等组织;将鱼鳔切成细丝,宽度为0.2cm~1.0cm;用1%~3%(重量百分浓度)的NaOH溶液或2%~6%(重量百分浓度)Na2CO3溶液浸泡3~5小时,用自来水冲洗至接近中性;将鱼鳔丝在40℃以下温度干燥至水分小于14%,或冷冻干燥至水分小于14%;将干燥后的鱼鳔丝粉碎、包装即为鱼鳔胶成品。本发明的优点是:鱼鳔胶可用作医学工程材料或可食性包装材料或化妆品原料或啤酒澄清剂或葡萄酒澄清剂或水处理澄清剂和保健食品的原料。
26、一种鱼鳞脱脂脱灰制备胶原或明胶或胶原蛋白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鱼鳞脱脂脱灰制备胶原或明胶或胶原蛋白的方法。其技术要点是:以无污染优质鱼鳞为原料,采用40~50℃热水清洗,去掉鱼鳞表面的粘稠物质及其他杂质;然后用鱼鳞5~6倍重量的1%~3%NaOH热碱水(或2%~5%碳酸钠热碱水),40℃~50℃搅拌浸泡2~3小时,过滤,再用40℃~50℃热水冲洗,脱除脂类物质,干燥至含水量小于15%,储存备用;此后在反应釜中加入鱼鳞重量5~6倍的水,加入鱼鳞重量1%~2%的浓盐酸,在0.1MPa~0.14MPa压力下加热蒸煮5~10小时,直至鱼鳞软化透明,过滤,用水冲洗;本方法的优点是,减少酸、碱用量,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提高鱼鳞利用率。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技术。
27、油菜籽破碎、低温预榨、浸出制油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菜籽破碎、低温预榨、浸出制油方法,其特征在于:油菜籽原料经清理、破碎处理后,送入低温预榨机;在入榨温度为40℃至80℃的条件下进行低温预榨,获得低温预榨毛油和低温预榨饼,该低温预榨饼中的残油率在12%以下;所述低温预榨毛油经沉淀过滤后即获得低温预榨天然油;所述低温预榨饼经调整粒度、水分或组织结构后进行浸出处理,获得浸出毛油和菜籽粕;所述浸出毛油经精炼处理获得成品菜籽油;所述浸出处理的温度为50℃至55℃,浸出处理的时间为90min至130min/转,所述低温预榨饼与溶剂的重量比例为1∶1至1∶1.2。
28、一种油料的低温制油及油料蛋白制取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料的低温制油及油料蛋白制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油料原料经清理后,将水分干燥处理至2%~10%;冷却至环境温度后,进行脱皮或脱壳加工,脱皮率在90%以上,然后进行仁皮分离,获得含皮率0.5%~10%的油料籽仁;该油料籽仁不经轧坯或经轧坯后,使用低温榨油设备在入榨温度为20℃~70℃的条件下进行低温压榨,获得低温压榨毛油和低温压榨饼;所述毛油经沉淀、精滤后即得低温压榨天然油;对所述低温压榨饼使用粉碎设备直接进行超微粉碎加工,获得半脱脂蛋白粉。所述的低温压榨饼还可采用乙醇浸出,获得浸出液和湿粕。浸出液经蒸馏、精馏后,回收乙醇重复使用,湿粕则经挤压分离,低温脱溶回收乙醇后,再经超微粉碎,获得浓缩蛋白粉。
29、油菜籽脱皮冷榨制纯天然油的方法
一种油菜籽脱皮冷榨制备纯天然油的方法,包括将油菜籽清理去杂质和压榨等工艺过程,油菜籽在50℃以下的条件下,进行低温干燥,使油菜籽的水分含量在3%-5%(W/W),油菜籽经脱皮后的仁,经水分和温度调节,水分为3%-9%(W/W),温度为5℃-35℃。油菜籽仁的冷榨温度在60℃以下,冷榨机的压缩比在14-35,压榨时间为4-12min。
30、油菜籽脱皮、冷榨、挤压膨化、浸出制油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菜籽脱皮、冷榨、挤压膨化、浸出制油方法,油菜籽原料经清理后,进行干燥处理,将干燥处理后的所述原料进行冷却处理,将冷却处理后的所述原料进行脱皮处理,将所述菜籽仁经轧坯处理后再进行冷榨处理,通过所述冷榨处理获得冷榨毛油和冷榨饼,该冷榨毛油经沉淀、精滤处理后制成冷榨菜籽油;所述的冷榨饼经调质处理,将调质处理后冷榨饼喂入高油份油料挤压膨化机进行挤压膨化处理,通过该挤压膨化处理直接获得挤压毛油和膨化粒料,将所述挤压毛油经水化脱胶处理后制成挤压菜籽油;将所述膨化粒料进行浸出处理,通过所述的浸出处理获得浸出毛油和脱皮菜籽粕,所述浸出毛油经过精炼处理制成成品菜籽油。
31、米糠油精炼及副产品生产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米糠油精炼及副产品生产方法,解决了现有米糠油精炼成品油质量较差,产品及副产品得率低,纯度低,工艺复杂,生产规模小等问题。技术方案包括将米糠毛油进行酸/盐联合脱胶、低温脱蜡、脱色、脱酸/脱臭以及冬化脱脂得到三级米糠油,以及副产品粗制蜡饼、混合脂肪酸和固脂。本发明工艺控制简单、可稳定的得到国家标准三级米糠油及其副产品,可实现大规模生产。
32、低温制备茶籽油的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活化稻壳灰和制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制备茶籽油的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活化稻壳灰和制备。本发明首先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出活化稻壳灰:1)将普通稻壳灰于600℃高温下煅烧3小时,冷却至室温;2)用3mol/L的盐酸浸泡2小时,然后水洗至水洗液pH大于6.5;3)在120℃条件下干燥4小时。接着对茶籽净仁或整籽进行调质、压榨、过滤、活化稻壳灰吸附精炼、分离步骤制备茶籽油,全程温度都不高于90℃,不仅实现了制油技术的绿色、环保和低碳,而且由于避免高温作用,油中不会生成反式脂肪酸和氯丙醇、苯并芘等有害物。本发明同时还为我国丰富的稻壳灰资源利用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33、一种精制富含谷维素米糠油的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制富含谷维素米糠油的工艺,包括米糠毛油的脱胶、脱色、脱酸、脱臭、脱蜡步骤,所述脱酸步骤至少包括用固体脱酸剂进行吸附脱酸。本发明较传统的一步碱炼法脱酸工艺减少了炼耗、取消了水洗工序,节约了用水并减少了污水排放,且谷维素等活性成分含量高,而较高温蒸馏法脱酸的温度低,减少了维生素E和甾醇的损失。由于在脱去游离脂肪酸的同时,保留了谷维素等活性成分,使得开发具有调节血脂功效的功能性米糠油成为可能。
34、低温禽肉制品的保鲜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禽肉制品的保鲜方法,其步骤首先是禽肉制品为卤制鸭脖、鸭排、鸭翅、鸡翅、鸭掌、凤爪;其次是减菌化处理方法:采用臭氧灭菌的方法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灭菌;再其次是复合保鲜剂浸渍:在洁净生产车间中,将酱卤制的鸭脖、鸭胸肉、鸭翅、鸡翅、鸭掌、凤爪熟制品分切整理,置入保鲜剂溶液中浸渍,取出摊凉、风干,然后真空包装;最后是微波灭菌:将真空包装后的禽肉制品置入微波灭菌炉中灭菌,出炉后在自来水中冷却至25℃以下,然后吹干包装袋表面水分、装箱、入库。本发明方法易行,操作方便,具有能使低温禽肉制品保持原有品质和风味、在室温下保质期较长(120天以上),节省冷链投资等特点。
35、一种活性稻米的加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性稻米的加工方法。首先是将净鲜谷置入干燥机内,用温度为40℃~60℃、相对湿度为75%~90%的热湿空气加热,使净鲜谷的温度升至20℃~30℃、水分重量百分比为18%~22%。然后将其送入通风仓复苏,复苏时间为30h~100h。然后将复苏后的活性鲜稻谷置入干燥机,用40℃~60℃的热风干燥,使之成为干活性鲜稻谷,水分重量百分比为13%~15%;再进行清理、砻谷、糙米整理。再对糙米进行调质处理,控制糙米表层水分重量百分比在14.5%~16.5%之间,内部水分重量百分比在13.%~15%之间。然后经九道碾白工序碾白,碾米机的碾白压力比按加工顺序为6∶5∶4∶3.5∶3∶2.5∶2∶1.5∶1,制得留胚率在80%以上的活性稻米,最后经真空包装得到活性稻米成品。
36、莲藕饮料的制备方法
莲藕饮料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用莲藕为原料制备出的饮料。是将鲜莲藕或保鲜莲藕捣碎、加水酶法水解其中的淀粉,得到莲藕原汁及淀粉水解物,莲藕原汁和经液化、糖化后的米粉、麦芽粉液同步或分步加转苷酶转苷转化为低聚异麦糖,将转苷莲藕汁与低聚糖糖浆、柠檬酸、蛋白糖混合、过滤,杀菌得产品。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莲藕饮料的有莲藕香味,异麦芽低聚糖达到34.41mg/ml,可溶固型物含量为8.7%,总酸为2.1g/L,总糖为4%。采用本发明,直接在生产过程中赋予了双歧因子这一功能成分,有利于降低热值、增强人体免疫力,广泛切实满足消费健身强体的需求;在工艺省去了食品工业较为耗能的分离、浓缩、干燥等操作单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三、湖北省农科院加工所成果简介
1、成果名称:莲子膨化食品及其制备方法
成果简介:
莲子是我国重要的水生蔬菜,年种植面积约150万亩,以湖北省种植面积与产量最高。2014年,湖北省种植面积达50余万亩,武汉市蔡甸区15万亩左右,江夏区10万亩左右。目前,莲子部分以青鲜莲子作为果蔬鲜食,大部分传统方法干制后以干莲子贮藏。虽然干莲子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效,但是由于其需经家庭烹饪,食用不方便,导致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难以满足快捷的生活节奏的需要。因此,每年干莲子市场供大于需,导致原料损耗严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本成果技术以干莲子为原料,配以玉米、大米、香菇、黄豆作辅料,将原辅料粉碎至40~80目,或者加调味品调味后,采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进行挤压膨化,生产出莲子膨化休闲食品,营养丰富,食用方便,老少皆宜。“莲子膨化食品及其制备方法”已于2012年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0810047011.X。
效益分析:
本成果技术在现有的莲子加工厂中可进行改造利用,只需添加双螺杆挤压膨化及相关配套。设备投入较小,约20-40万元。近三年干莲子平均市场批发售价50元/kg,而休闲食品市场售价高达100元/kg。莲子膨化食品生产总成本一般低于售价的70%,可见经济效益可观。
2、成果名称:一种莲籽制品加工方法
成果简介:
莲子是我国重要的水生蔬菜,年种植面积约150万亩,以湖北省种植面积与产量最高。2014年,湖北省种植面积达50余万亩,武汉市蔡甸区15万亩左右,江夏区10万亩左右。炎热夏季,当地居民喜爱以青鲜莲子作为果蔬鲜食,具有清热消暑功效;入秋后,莲子以传统方法干制后以干莲子贮藏销售。虽然干莲子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效,但是由于其需经家庭烹饪,食用不方便,导致部分消费者难以接受,难以满足快捷的生活节奏的需要。因此,每年干莲子市场供大于需,导致原料损耗严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
本成果技术是将七至八成熟,未经破碎和通芯的新鲜莲籽,去壳洗净后,杀菌、保鲜护色、速冻、冻干而成。采用本发明,可防止因破碎或高温而导致莲籽营养成分的破坏或损失,并进一步降低了莲籽的水分,大大延长了莲籽制品的贮藏期。加工过程中使用未含硫物质的护色保鲜液,保证莲籽制品的色泽,食用安全。开袋即食,是老少皆宜的高档滋补、保健佳品。“一种莲籽制品加工方法”已于2012年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1110070452.3。
效益分析:
本成果技术转化需要建立冻干生产一条,设备投100-500万元,投资回收期3-5年。冻干产品虽然成本较高,但售价更高,消费以中高端市场为主,利润可达20-50%。因此,市场前景广阔。
3、成果名称:一种豇豆保鲜液及用其对豇豆保鲜的方法
成果简介:
豇豆是我国夏秋两季上市的大宗蔬菜,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由于豇豆高温季节采收,不易贮藏,豆荚迅速衰老、变软变黄、失水皱缩、腐烂导致损耗严重,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豇豆产量大,生产季节性强,使得市场供应的淡旺季矛盾较为突出,生产旺季供过于求。
本成果提供一种豇豆保鲜剂的制备方法及保鲜方法,50℃热水处理3~5min,利用海藻酸钠、柠檬酸、抗坏血酸、原花青素和水按比例复配成保鲜剂,豇豆浸泡其中,沥干,薄膜包装,置于10±2℃贮藏,可有效地抑制水分的蒸发,降低呼吸强度,推迟果实的生理衰老,减少营养物质的损耗,延长保鲜期,达21d。“一种豇豆保鲜剂的制备方法及保鲜方法”已于2015年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1310471259.X。
效益分析:
本成果技术转化需要建立高温冷库一座,设备投20-500万元,投资回收期2-3年。本成果技术可延长豇豆保鲜期15d左右,减少损耗30-40%,增加利润达20-30%,可见市场前景广阔。
4、成果名称:青鲜莲子贮藏特性与保鲜技术
成果简介:
莲子是我国重要的水生蔬菜,年种植面积约150万亩,以湖北省种植面积与产量最高。2014年,湖北省种植面积达50余万亩,武汉市蔡甸区15万亩左右,江夏区10万亩左右。青鲜莲子盛产于夏季,可以作为水果,清香甘甜,味美可生食,也可作为蔬菜,入汤或肴则有清热作用。湖北省是莲子种植和生产大省,莲子的销售以应季青鲜莲子和干莲子为主。近年来莲子产量不断上升,市场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截至2014年8月湖北省带壳青鲜莲子市场平均售价已达25元/kg。由于青鲜莲子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较强,青鲜莲子采摘后,难以保鲜与贮藏。夏季采摘4-6h后青鲜莲子开始褐变,品质快速下降,阻碍鲜销市场的扩大。因此运用保鲜技术来延长鲜莲子的保藏时间,打破季节性约束是极具发展前景的。
本成果研究了青鲜莲子的贮藏特性,包括营养成分、酶活性、失重率、褐变率、微生物等在贮藏期间的变化规律;根据青鲜莲子的贮藏特性,采用安全绿色的物理、化学方法研究保鲜技术,通过优化参数和工艺,集成了化学保鲜、气调、低温控制、包装等技术,达到带蓬莲子保鲜期≥30d、带壳莲子保鲜期≥21d。该成果于2014年12月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的专家鉴定,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效益分析:
本成果转化投资50-100万元,其中固资产投资60万元(不含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4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保鲜青鲜莲子100吨,实现销售收入220万,上交税金30万,创利润40万元。
5、成果名称:复合酶解法加工香菇风味即食食品的方法
成果简介:
湖北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大省之一。据统计,2013年,湖北省食用菌产量120万吨,产值120多亿元,其中食用菌出口量达60多万吨,创汇9.03亿美元,稳居全国第一位,食用菌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8%,连续十年位列农产品出口首位。
在现代营养膳食搭配上,素有“一荤一素一菇”,从营养价值上更有“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之说。可见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在日常膳食上的重要性。香菇享有“食用菌皇后”之称,具有益气补虚、健脾胃、活血功效;具有降低血脂及胆固醇,加速血液循环,降低血压的作用;香菇对防治流感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有治疗作用。香菇能调解内分泌系统,防止神经衰弱;香菇多糖,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因而有明显的抗癌作用,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食用菌多糖。在日常饮食上,食用菌的摄入明显偏少,市场上关于食用菌的食品多是罐头和干制品,该技术利用复合酶解法加工香菇风味即食食品,集营养与保健功能,口感佳,携带方便,易于食用,是日常消遣时光的良好选择,特别是亚健康白领、儿童、老年人。
效益分析:
实施前后经济效益变化预测(1吨干香菇为例)
|
干香菇卖价 |
即食食品 |
增加效益 |
实施前 |
10万元 |
—— |
增加效益约46万元, |
实施后 |
—— |
加工约4吨,价值 56万元 |
6、成果名称:即食干莲子的制作方法
成果简介:
本成果涉及一种即食干莲子的制作方法。即食干莲子是一种具有口感清脆,颜色纯正,方便即食的休闲食品。目前我国莲籽加工大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主要是对9-10成熟的老莲籽进行加工,加工成穿心红莲、穿心白莲、开边红莲等,用作煲汤、生产八宝粥和莲蓉馅料的原料。为了保证其外观颜色,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亚硫酸盐类的物质,而亚硫酸盐类的物质易诱发和加重呼吸道疾病。本成果的即食干莲子中不添加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成分物质;应用预煮再经过创新式的三阶段干燥技术,达到了干莲子即食的目的,并具有携带方便、易于保存的特点,克服了传统干莲子只能经过买回家再加工才能吃的缺点,最大限度的保持了莲子特有的营养和色泽,大大延长了莲子的贮藏期。经本加工的即食莲子口感好、颜色好、形状好,其营养丰富、且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利用,便于携带和贮藏,保存期可以达到12~18个月。特别是满足了人们能即食干莲子的需求。
效益分析: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300万元,其中固资产投资200万元(不含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1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年生产莲子食品20吨,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上交税金500万,创利润1000万元,各项指标都高于行业基准。
7、成果名称:藕带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果简介:
“藕带保鲜技术研究与应用”依托湖北省水生蔬菜的优势,特别是莲藕的种植优势,遵循食品安全为原则,开展藕带的保鲜技术研究,制定藕带加工工艺,实行规模化的加工,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藕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经湖北省消费者广泛传播后,已得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的白领阶层的青睐。在湖北省已有四十多家生产厂家生产泡制藕带,保鲜藕带也是湖北、北京和上海等地的时令菜肴原料。由于藕带含水量大,组织脆嫩,易于失水和褐变腐烂,湖北省藕带因保鲜加工不当,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此项技术的研制,使藕带最长保鲜期达到6个月以上,可以使企业藕带生产增值300%,为企业利润增收30%以上,带动大批农民致富,也为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效益分析: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150万元,其中固资产投资100万元(不含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5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年生产藕带食品50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上交税金200万,创利润800万元,各项指标都高于行业基准。
8、成果名称:清水藕带罐头的制备方法
成果简介:
藕带是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产业,是广大市民非常喜爱的食材,但由于加工技术的局限使藕带产品单一,限制了藕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清水藕带罐头的制备方法”依托湖北省水生蔬菜的优势,特别是藕带的种植优势,遵循食品安全为原则,开展藕带罐头技术研究,制定藕带罐头加工工艺,实行规模化的加工,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藕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该项目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项技术的研制,使藕带最长保藏期达到8个月以上,可以使企业藕带生产增值300%,为企业利润增收30%以上,带动大批农民致富,也为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效益分析:本项目计划总投资150万元,其中固资产投资100万元(不含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5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年生产藕带食品50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上交税金200万,创利润800万元,各项指标都高于行业基准。
9、成果名称:香菇柄改性加工风味即食食品的方法
成果简介:
湖北是我国食用菌生产大省之一。据统计,2013年,湖北省食用菌产量120万吨,产值120多亿元,其中食用菌出口量达60多万吨,创汇9.03亿美元,稳居全国第一位,食用菌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8%,连续十年位列农产品出口首位。香菇柄作为香菇加工的副产物,占干菇25%,湖北省每年产生的香菇柄达2万吨左右。香菇柄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活性成分,纤维素在香菇柄中的含量占到70%以上,其它糖类物质、氨基酸等只稍低于香菇盖的含量,Fe、K、Ca、Zn的含量高于香菇盖。但因其粗韧难嚼、吞咽苦难,在香菇加工过程中,通常将其分离,甚至丢弃。
该项目以香菇柄为原料,通过纤维改性等技术加工即食食品,其已有的核心技术为复合酶解改性技术、预制渗透技术、复合呈味技术,重点解决香菇柄适口性差,风味难以赋予的缺点,同时利用香菇柄纤维含量高的特点,开发香菇盖不具备的,具有独特质感的香菇即食食品。该技术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香菇柄改性加工风味即食食品的方法(ZL201210367199.2)”
效益分析:
实施前后经济效益变化预测(1吨香菇柄为例)
|
香菇柄卖价 |
即食食品 |
增加效益 |
实施前 |
0.8万元 |
—— |
增加效益约29.2万元, |
实施后 |
—— |
加工约1.5吨,价值 30万元 |
10、成果名称:一种即食风味鱼制备工艺与杀菌方法
成果简介:
我国是世界淡水鱼生产大国,淡水鱼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据统计,2010年我国淡水鱼养殖产量达到2471.9万吨。目前淡水鱼加工的产品主要以冷冻鱼糜制品、干腌制品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市场销售难以拓展。将淡水鱼加工成常温储藏流通的休闲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是提高我国淡水产品加工产值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内外即食风味鱼产品均采用高温高压杀菌制备,杀菌后的产品感官品质较差,如颜色较深、口感变差,同时含有蒸煮味道。目前,本项目以淡水鱼为原料,通过定量腌制调味、热风干燥、辐照非热杀菌技术,制备高品质的即食风味鱼,其外形、色泽、口感和风味优于市售的风味鱼产品。另外使用辐照非热杀菌技术,与传统热杀菌比较,可节约70%能耗。本项目于2013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ZL201210174940.3),并于2014年11月通过湖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本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340万元,其中固资产投资258万元,流动资金82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年生产风味鱼产品300吨,实现销售收入2100万,上交税金131万,创利润297万元,各项指标都高于行业基准。
11、成果名称:一种有效脱除鲢鱼鱼糜腥味的方法
成果简介:
鲢鱼是我国淡水鱼中比较典型的鱼种,具有产量大、资源丰富的特点,肉质白、嫩,并具有较好的凝胶形成能力,因此适合作为鱼糜制品的加工原料;但是由于鲢鱼存在较重的鱼腥味,严重影响了鲢鱼鱼糜制品的开发和应用,因此有必要探索高效的脱除鲢鱼鱼糜腥味成分的方法或技术。本成果通过对鲢鱼鱼糜的腥味脱除技术进行系统比较和研究,并利用组合脱腥技术工艺,提供了一种有效脱除鲢鱼鱼糜制品腥味的方法,为鲢鱼鱼糜制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鲢鱼体内土腥味物质的提取和分析方法,利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和固相微萃取(SPME)对鱼体内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然后进气质联用仪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2、对鱼体内的土腥味物质产生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腥味物质的来源主要分为内源性降解产生和外源性环境污染通过体表和摄食进入鱼体;3、结合利用感官评价和仪器评价(电子鼻分析和GC-MS分析),通过对鲢鱼鱼糜的各种单一腥味脱除技术进行系统比较和研究,发明了两种组合脱腥工艺对土腥味主要成分的脱除率几乎达到100%。
本成果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脱除鲢鱼鱼糜腥味成分的技术工艺,处理后的鱼糜制品水分、蛋白质、色泽和氨基酸等营养组成品质和未处理组比较基本上没有影响,并且达到国家规定的鱼糜制品卫生标准。该方法操作简单,无残留,无污染,所添加物质均为可食用添加剂,浓度低,在彻底脱除鱼糜制品腥味的同时对鱼糜风味不构成影响。因此,该脱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效益分析: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60万,上交税金55万,创利润70万元,鱼糜制品脱腥后腥味主要物质Gsm和MIB不得检出。
版权所有: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 | 承办: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 |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
鄂ICP备13008896号-1 |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新华下路195号新大陆城市花园F栋一层6号 |
邮编:430023 |
联系电话:027-6560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