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辉,江汉大学生科院副教授,项目推介路演《豆类新品种与乡村产业振兴》。
01
豆类蔬菜资源利用
湖北省豆类(蔬菜)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湖北省科技厅于2011年批准组建,2014年通过验收,以江汉大学为依托单位的省级科技平台,是以豆类植物遗传改良、可持续优质高效栽培、生物固氮与地力培肥、产品贮藏加工和安全检测等为研发重点的研究中心。中心以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为手段,着力研究解决豆类植物安全生产与资源有效利用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目标。
湖北省食用豆类植物自然科技资源中心承担湖北省豇豆、菜豆、毛豆、豌豆、扁豆、蚕豆、刀豆、四棱豆、饭豆、藜豆、绿豆、红豆等12大类食用豆类植物遗传资源和国内外特色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开展食用豆类植物资源的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优异基因源分析与新种质挖掘;构建湖北省食用豆类植物资源的鉴定信息数据库,进行湖北省食用豆类植物资源文化遗产的发掘;开展食用豆类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实施核心种质资源的永续保育;为湖北省食用豆类品种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为社会提供数据服务、种源服务、技术服务、科普服务等。
(1)豆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数据库平台建设
1.收集整理国内外豇豆、菜豆、毛豆、扁豆、碗豆、蚕豆、刀豆、饭豆、红豆、黎豆、四棱豆等种质资源;
2.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鉴定与评价;
3.建立一个开放性豆类种质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2)豆类新品种示范与推广
02
新品种
1 鄂豇豆2号
鄂豇豆2号(商品名:早翠),1999年开始在全国推广种植,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
2 鄂豇豆6号
‘鄂豇豆6号’(柳翠)是以‘高产四号’为母本,‘竹叶青’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分离选择育成的,属早熟、蔓生型豇豆品种。
‘鄂豇豆6号’比对照‘之豇28—2’早熟6天,早期产量比对照增产20%;鲜荚荚条直、肉厚、颜色浅绿,荚较长,营养丰富,口感佳;产量达1700kg/666.7m2水平,产值比对照增收27.6%。
早熟、优质、丰产、适应性强
3 鄂豇豆7号
鄂豇豆7号是以‘之豇14’ 为母本,‘美国地豆’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分离选择育成的,属矮生型早熟豇豆品种。
一般春季栽培从播种到始收51天,夏季41天。植株生长势强,分枝较多,茎粗壮,节间短,适于爬地栽培。叶色深绿,叶片中等大小。始花节位在主蔓第4-6节,花浅紫色,荚浅绿色,长圆条形,荚腹缝线较明显,略有红嘴。平均单株有效结荚数12.5个,荚长42.9 cm,种子短肾形,种皮红棕色,较耐老,适于鲜食和加工。较耐茎腐病,不耐渍。
‘鄂豇豆7号’是以美国地豆为亲本之一,通过杂交重组改良了品质、产量和成熟期等特性,在区试中,‘鄂豇豆7号’早熟5天,早期增产19%,总增产21%,增收19%;荚增长,单荚重增加,荚柔软度增加,较高糖分、较高蛋白和较低粗纤维含量;对锈病、煤霉病抗性强;丰产稳产性好,生长势强,持续结荚能力强。
矮生、早熟、优质、耐病
4 鄂豇豆12号
优质:鲜荚荚条直、荚较长,肉较厚,营养丰富,口感佳,鲜荚持续采收时间长,并始终保持优良的商品性状.蔓生;叶色深绿,小叶长14 cm,宽7.3 cm,始花节位4-6节,双荚率为62%,荚深绿色,长圆条形,有红嘴,荚长75cm,荚粗0.8 cm, 单荚重23 g,单株结荚14个,中上部持续结荚能力强,种皮黑色.
丰产稳产:生长势强,持续结荚能力强,田间种植密度3200穴/667m2,实测亩产1872kg,
耐病:品种田间表现耐病,在正常情况下田间不发病或发病率低。
5 鄂豇豆14号
适于鲜食、腌渍和干制加工;
种皮红色,肾形,单荚种子数为19粒,百粒重19g;
地膜覆盖春栽播种后48天开花,56天始收嫩荚;夏播38天左右开花,45天始收嫩荚;
结荚集中,始花后4节以上均有花序,持续结荚能力强,产量达2000kg/666.7m2水平,田间未发现明显病虫害;
对光周期不敏感,但是短日照有利于提早发育,适应性较强。
6 鄂菜豆1号
植株生长势强,蔓生;分枝2~3个,茎节间较短。叶色浅绿,叶片较大,长14.7cm,宽12.6cm。始花节位4~5节,花冠白色,每个花序结荚3~5个。
商品荚浅绿色,长圆棍形,荚条直,荚长19.0cm,荚宽1.17cm, 肉厚0.35cm,单荚质量13.0g,单株平均结荚32个,荚条均匀,肉质肥厚。耐老,耐储运,适宜于鲜食和加工。
种皮白色无光泽,单荚种子7~8粒,百粒质量27.0g。
早熟,湖北地区春季露地直播栽培46d左右开花,56d左右始收嫩荚;秋播42d左右开花,53d左右始收嫩荚。
结荚集中,持续结荚能力强。商品鲜荚产量达24750 kg • hm-2以上。
适应性广,喜温,耐高温性较差,对光周期不敏感。
嫩荚维生素C含量为 0.38mg • g-1,干物质含量18.24%,蛋白质含量3.71%、总糖含量2.4%、粗纤维含量1.9%; 嫩荚中4种抗营养因子水平为植物凝集素1.329 mg • g-1、皂苷3.309 mg • g-1、、植酸2.065 mg • g-1 、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1.025 mg • g-1,均低于菜豆品种群体平均值。
03
新技术
首次采用多种分子标记技术综合判别豇豆种质遗传关系
首次通过种子球蛋白、RAPD、SSR和ISSR等4种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分析了130余份豇豆种质资源的分子遗传图谱,证明了分子识别的可行性,明晰了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提出了基于分子标记的豇豆种质资源遗传关系评估报告,提升了豇豆品种资源的认识水平,为豇豆品种选育过程中正确选择选配亲本、重组体和突变体的鉴定筛选、品种分子识别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技术。
豇豆种质逆境耐受能力判别技术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首次提出了基因型耐盐耐湿能力评估报告,种质耐盐耐湿能力判别技术方法,并研究了与耐受能力相关的生理基础和蛋白质表达差异,发表了SCI学术期刊论文,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4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版权所有: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 | 承办: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 |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
鄂ICP备13008896号-1 |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新华下路195号新大陆城市花园F栋一层6号 |
邮编:430023 |
联系电话:027-6560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