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汇报 |
武汉市黄陂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
(2011年8月22日) |
黄陂区是武汉市近郊区,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耕地81.6万亩,林地104万亩,可养水面28.7万亩,人口113万,其中乡村人口89万,劳动力45万人,辖19个街乡镇场、45个社区、612个建制村,是武汉市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型城区。 一、黄陂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基本情况及作法 2009年,我区武湖农业产业化园区被区省委、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九个重点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之一。一年多来,我们紧密联系黄陂实际,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园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其中投产52家,在建12家,规模企业35家,2010年,园区实现总产值50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产值38亿元。2011年上半年,园区新增建设面积1000亩,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完成投资2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5.6亿元;加工产值29.8亿元,销售收入27.6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7.2%和29.8%,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一)规划先行,引导园区健康发展 按照省、市要求,结合黄陂实际,我区委托华农大高标准编制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发展规划。规划按照“加工园+正规化基地+综合性市场”三大功能分区,在黄陂南部240平方公里规划拓展区范围内,布局了总规模6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园区,50平方公里的正规化种植养殖基地,3平方公里的农贸城。园区着眼武汉“1+8”城市圈,力争形成辐射500万亩基地的产加销对接;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重点规划了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农产品加工园、武湖五通口食品加工园和三里林木家具工业园三个功能区,重点扶持蔬菜、水产、乳业、水禽、肉类、粮油、林木花卉、种子种苗等8大产业,以现代都市农业为取向,进一步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等功能。在规划引领下,园区建设正有序推进。总投资12亿元、占地3平方公里的核心示范园区和2平方公里林木家俱工业园区已破土动工,四季美农贸城已完成投资15亿元,入园农业龙头企业融资8亿多元,对接农产品加工园的正规化基地达到100万亩,为集约打造全省最好、全国一流的农产品加工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为全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整合资源,增强园区发展实力 一是把黄陂众多优势与园区建设相对接,再造园区建设新优势。充分发挥“近、便、灵”的交通、区位优势,把园区和重大项目集中安排在汉口以北和黄陂以南,以节约园区开发建设和企业发展成本。充分发挥连续三年“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的经济优势,省、市“一主三化”示范建设、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重点农产品加工园等品牌优势,与实施“四个一批”工程结合起来,用足用活国家有关支农扶农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二是把现有企业、板块基地与园区建设相对接,构筑园区建设新基础。将先后引进的蔬菜加工企业新辰公司、兴业广地公司、兰氏蔬菜公司,畜禽加工企业湖北天种、汉口精武、华发羽绒,食品加工企业鑫白玉、台湾仟吉,乳制品、饮品加工企业九州乳业、惠尔康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加工集群效应;同时,加快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配套基地建设。三是把涉农项目资金与园区建设相对接,支持园区建设新投入。建立和完善整合涉农项目资金联席会议制度,将财政支农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科技专项经费等近20个方面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板块基地建设。其中,对土地流转规模达1000亩以上,每亩补贴业主50元;规模达3000亩以上,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建蔬菜(芦笋)基地集中连片500亩以上,按每亩2000元的标准配套基础建设项目和种苗补贴。对总投资达10余亿元的黄陂农产品加工园“七通一平”建设,大部分投入也是靠项目资金整合解决的。四是把盘活土地资源与园区建设相对接,增加园区项目用地新储备。采取“盘活一批、置换一批、申报一批”的办法,储备和集约使用项目用地。近两年园区积极争取上级国土规划部门支持,先后调增建设用地规划万余亩,落实一期项目用地指标2000余亩,保证了汉口北大道延长线等路网建设及台湾弘运、仟吉、兴业广地、湖北天种等项目的用地。 (三)项目支撑,确保园区发展取得成功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投入,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根本。一是力促在谈项目早签约。全力推进中国武汉•雨润花都及3万吨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建设。两个项目由雨润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净用地2600亩,总投资近百亿元,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交易额300亿元,税收3亿元,进出口额5亿美元,直接安排就业5万人,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5万人。同时,我区加强与光明、润恒、洽洽、台湾元祖食品等项目跟踪洽谈,积极做好项目储备。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投资93亿元的雨润集团项目正式落户园区。二是力促签约项目早动工。加强对签约项目的协调服务,加快仟吉食品、台湾弘运食品、湖北天种科技园、兴业广地农产品加工等四个项目顺利建设,确保台湾天福食品、萃元食品等早日动工。三是力促动工项目早投产。着力推进汉口精武2000万只屠宰厂建设,力争尽快投产并创产值10亿元。大力推进中国家俱CBD建设,在引进龙翔、台升、皮匠、美林、大宝等台湾知名家具品牌的基础上,引进带动更多的企业及品牌入驻园区。积极支持九州乳业公司全面开展高端乳品生产、加工、观光旅游,打造“绿色乳都”。支持今日景艺(台资)与市农科院、市林业集团与台湾盈年公司合作,建设高档花卉苗木产业园。推进省现代林业武汉花卉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服务惠尔康、新辰、华发、兴正、国英种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技改扩产、提高效益。 (四)科技引领,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坚持把科技作为园区长远发展的根本措施来抓,大力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一是积极引进技术、引进人才。以园为主体,全区共引进工程院士3人,中高级技术人才80多人。有24家企业与华农大、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中日合作项目九洲乳业引进日本高端乳制品加工技术,仟吉食品、惠尔康食品引进台湾专家和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食品加工技术,促进了企业提档升级。二是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其中,黄陂芦笋、脉地湾萝卜已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认定,黄陂豆丝、三鲜等6个地域名保护标志已进入省、市级审批程序,有望获得地域品牌、区域品牌。适时举办汉台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恳谈会、农产品加工项目对接会等一系列会节活动,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开展品牌争创活动,全区农产品有5个获湖北名牌、4个获湖北著名商标,8个获市级名牌称号,76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4个产品获无公害认证,10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黄陂芦笋”先后获得欧盟良好质量标准认证、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十大名牌之一。“汉口精武”、“劲宝酱油”等省级名牌产品正向国家级品牌冲刺。全区农产品质量认证总量居武汉首位,获省政府表彰。三是强化农产品品牌的质量监管。从生产、原料、加工、产品、流通等多个环节实行严格检测、监控,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食品安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芦笋、茶叶、小龙虾等8个农产品生产标准,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区。科技创新,推进了品牌创建,提升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立足创新,促进园区加快发展 一是创新领导体制机制。成立“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两名副区级领导为副组长,区农业局为牵头成员单位,并抽调专人成立专班驻园区办公。区委、区政府每月定期在园区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检查工作进度,解决实际问题,为园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坚持“四个一”工作法,即一个项目(企业)、一套工作方案、一个领导挂帅、一个专班协调,全程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在整合各项政策资金、建立财政预算投入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城投公司、园区建设投资公司的积极性,承担区域内水、电、路等配套建设;采取业主垫资建设、政府用土地收益金实现整体平衡等办法,以空间换时间,加快园区建设;争取国开行等金融部门的授信贷款、贴息贷款、降息贷款,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瓶颈。三是创新建设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支持,有序推进园区建设。三里、大潭林木家俱工业园由香港金马凯旋集团整体建设经营,武湖武通口农产品加工园主要采取政府主导、业主垫资等方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二、下步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产品加工为特色,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努力打造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二)工作目标 “十二五”末,建成全国先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规模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家,省级10家,市级30家;园区实际投资额200亿元以上;实现园区总产值超1000亿元,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超500亿元。 (三)工作重点 构建一个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突出农产品加工重点,主攻蔬菜、水产、水禽、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构建以农产品加工园和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人才、品牌为支撑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促进现代农业上规模、上水平。 建设两大市场:四季美农贸城和雨润花都。加快湖北汉口四季美农贸城建设,建成华中最大、全国一流的商贸物流枢纽区和台湾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推进雨润花都建设。着眼建设全球花卉采供交易平台,全面引进台湾蝴蝶兰等先进技术、品种,打造世界一流、全国领先的花卉专业市场群。 加快三大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立足省级重点园区,引进、利用顶级的台湾烘焙等技术,着眼建设全国示范农产品加工园,推进台创园核心区食品工业园、武湖五通农产品加工园、三里林木家具工业园三大功能区发展,引领带动园区发展。 推进四大生产基地建设。加快三里蔬菜生产基地、大潭鲜食作物生产基地、武湖五七水产养殖基地和六指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形成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发展五大产业。突出花、菜、奶、肉、鸭,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加工龙头+综合市场+正规化基地产业化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支撑园区发展。 (四)强化工作措施 1、强化省市区联动。坚持省市区共建,建立园区工作领导小组目标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任务,签订目标责任状,严格奖惩兑现。完善上下联动常态工作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通报、现场办公、工作推进会议,加强省、市、区部门对园区建设的支持,增强省市区共建合力。 2、调整优化规划。结合“十二五”规划和落户项目,调整优化土地利用规划、项目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等,促进项目落地、路网建设、征地拆迁、还建新居等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3、推进基础建设。突出核心区建设,加快“七通一平”配套,稳步推进征地拆迁,积蓄和扩展发展优势。争取发改、财政、农业、土地等部门加大对园区基础建设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批重大项目和资金,切实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4、狠抓项目建设。结合“十二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策划、申报和争取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园、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对台交流合作等重大项目。加快签约项目早落户,落户项目早建设,建设项目早投产、见效。争取发改、农业、财政、经信、土地等部门对园区在基础建设、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基地、市场、城镇建设发展等方面每年安排一批重大项目,落实有关政策和资金的落实,以项目支撑和保障园区发展。 5、加强招商引资。加大会节招商、敲门招商、网上招商力度,组织开展重大活动,协调引进实力强、带动大的台资企业,并加强台商服务,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台企、台商发展。 6、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台商投资的保障机制,设立园区企业发展基金、奖励基金、扶持基金,加大信贷贴息、财政调度资金、专项资金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台创园土地利用、税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政策措施;加强优质服务。建立一条龙办事机构,做到特事特办,手续从简,时间从快,服务从优。加强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系,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创新体制,强化职能,充分发挥台创园管委会统一、高效的协调、管理、服务作用。 |
版权所有: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 | 承办: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 |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
鄂ICP备13008896号-1 |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新华下路195号新大陆城市花园F栋一层6号 |
邮编:430023 |
联系电话:027-65608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