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
(2011年8月) |
近年来,在省厅的重视支持下,我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喝湖北水、吃湖北粮、用湖北油、品湖北味”,大力发展以食品饮料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现代都市农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特点 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粮油、食品、饮料加工企业共有21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7家(益海嘉里、武汉统一、湖北双汇、武汉顶津食品、武汉百威、武汉加多宝、武汉顶益食品),总产值318.9亿元,占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全市农业产业化农户覆盖率达到61.7%;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950亿元。综合分析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各类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60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7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达到320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和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6家和3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50家和2家。2010年6月30日,武汉丰泽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我市农业系统第一家上市公司。今年,有12家农业龙头企业被列为全市上市企业后备库名单,其中新华扬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2家企业已经通过辅导验收,有望在今年上市。随着我市“工业倍增”计划和远城区工业化的推进和实施,我市一批质地较好的农业企业会较快地成长起来,可以上市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二)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快了优势产品形成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我市的生猪、禽蛋、奶制品、水禽、水产和莲藕、菜薹、西甜瓜(藜蒿)、芦笋、食用菌等一批具有我市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蓬勃发展,多条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2010年,全市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达到105万亩。在特色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的辐射带动下,全市瓜菜、玉米、毛豆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面的30%,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占总放养面积近70%,畜牧养殖小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在60%以上,特色高效农业产值比重达到80%,比2005年提高了20%。 (三)品牌创建取得突破性成果。2011年5月,“周黑鸭”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我市首家农产品加工类驰名商标。目前,全市已有30余家龙头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农业龙头企业共取得技术创新成果48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4项。全市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1个、绿色食品401个、有机食品56个;产生了以“汉口精武”为代表的省市著名商标50个、国家级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名牌27个、市级名牌50个、国家地理标识产品3个。 (四)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近几年我市全面启动了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区和黄陂武湖、新洲汪集、蔡甸姚家山、江夏大桥、东西湖慈惠、汉南卓尔等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其中,黄陂武湖园区已被认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先后引进汉口精武、武汉新辰、华发羽绒、中旺食品、惠尔康、台湾兆丰、台湾盈连、九洲乳业、仟吉食品等一批知名企业,2010年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东西湖食品加工区先后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2010年实现产值170亿元;全市其他几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正吸引着众多农业企业入园建设。 (五)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依托一批重点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市加工产值突破95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5:1。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八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各产业集群加工实力日益提高,已具备年加工乳制品45万吨、生猪350万头、水禽6000万只、粮食120万吨、饲料160万吨、油脂45万吨、蔬菜110万吨、水产品15万吨的生产能力。全市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12家。 (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长迅速。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发展到980家,近三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100%。从地区分布和产业布局上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了农村各街、镇、乡、场,涵盖了种植、林果、畜禽、水产等产业以及农机、科技、休闲等服务业,做到乡镇无空白、行业广覆盖,成为农村新生的市场主体和新兴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连接带动全市22.3万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经营,农户覆盖带动率接近30%。 (七)农业产业化链条带动农民增收明显。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全市初步形成40多个“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发展链条。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覆盖农户达47.3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61.7%,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定各类订单面积达200多万亩,订单价值40多亿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0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6%。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目标和建设重点 (一)工作目标。到2015年,全市优势主导产业突出,建成一批较大规模的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培育10家左右农业类上市企业,新建一批服务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具体目标是: 1、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率稳步提升。蔬菜、畜牧、水产、瓜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覆盖率达到70%。 2、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建设成效突出。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000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个;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个;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数量达到5个;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园区达到3个;过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大区达到3个。 3、农产品基地正规化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按照山、水、田、林、路整体开发,种、养、加、销全面配套,生产、生活、生态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多元投入,优势农产品正规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70万亩以上。 4、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个,其中注册会员100人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个,交易额千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个。 (二)建设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突出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建设重点: 1、大力发展以食品饮料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依托本地资源和地理优势,重点打造猪肉制品、乳制品、禽类制品、水产品、粮食、油脂、饲料、蔬菜等八大产值过100亿元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发和推出一批具有武汉特色和较好市场前景的新、特、优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更多实惠。 2、培植一批农业类上市企业。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带动强”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努力培植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要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突出的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政策聚焦、优化服务等途径,支持其上市,提升武汉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3、加快农产品基地正规化建设。紧扣“特色、规模、品牌、效益”4个环节,围绕加工龙头企业建基地,围绕市场需求建基地,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建基地,建设发展一批菜、鱼、肉、奶、禽等优势产业正规化生产基地。通过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辐射带动,不断优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扩大优势产业、优势产品的生产规模。 4、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迅速规范一批、努力提升一批”的工作思路,多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抓住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现有优势企业,以资源整合、品牌整合、技术整合、资金整合为重点,盘活存量资本,积极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兼并和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尽快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要通过市场机制,引进职业经理人,逐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开放引进,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 (二)夯实基础,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立足我市资源和市场优势,按照每区着力发展2-3个优势主导产业的要求,布局农产品正规化板块基地建设。积极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乡、基地村,形成产业成块、基地成片、辐射成网的基地发展新格局。其中,新洲区重点建设食用菌、蔬菜、禽蛋基地,黄陂区重点建设生猪、芦笋、优质稻基地,江夏区重点建设名特水产、生猪、蔬菜基地,蔡甸区重点建设西甜瓜、莲藕基地,东西湖区建设设施蔬菜基地,汉南区重点建设名特水产、绿色食品(蔬菜)基地,洪山区重点建设菜薹板块基地。 (三)突出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制定鼓励品牌政策,重点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强化技术、提升质量、加强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积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商标注册和品牌管理,打造精品名牌;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农产品商标、组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申报评选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农产品;大力推进重点龙头企业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并将加工企业“双认证”工作和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三品”认证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品牌质量,整体提升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品质,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 (四)增强纽带,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着力创建一批“组织规模大、民主管理好,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品牌效益高、农民增收多”的发展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抓好省级和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组建一批跨区域、跨所有制,涵盖产加销、具有一定规模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多元化服务的社会化组织和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社超对接”、“社企对接”活动,带动更多的农产品进入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产品进超市难题。 (五)完善机制,进一步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积极引导推广“核心示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模式,鼓励、引导核心示范龙头企业根据自身原料要求,自建基地、领办合作社整合基地、签定订单带动基地,提升基地规模和现代设施装备水平,完善各种产业链接机制,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真正让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增加收入。 (六)优化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在落实好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农业产业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支农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的信贷比重,通过小额信贷、短期信贷、中长期优惠信贷、专项信贷等一系列灵活多样的信贷组合,为主导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不断创新监管理念,杜绝违规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农业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运行环境。 |
版权所有: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 | 承办:武汉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 |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
鄂ICP备13008896号-1 |
地址:武汉市江汉区新华下路195号新大陆城市花园F栋一层6号 |
邮编:430023 |
联系电话:027-65608839